当前位置: 首页 >> 解读 >> 政策解读

2863计划“六库”之人才入库公约

  • 2025-08-21 17:53:18 2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公约宗旨

为落实2863计划“人才支撑生态、人才赋能数智、人才服务民生”核心战略,规范“六库”(资金库、项目库、技术库、人才库、商品库、服务库)中人才库的管理,构建“生态专长、数智能力、民生情怀”三位一体的人才支撑体系,保障人才精准服务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三基地一社区”建设,特制定本公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公约适用于经2863计划人才发展委员会审核纳入人才库的各类人才(含生态碳汇专家、数智技术骨干、智慧康养师、乡村治理能手、非遗传承人等),覆盖人才入库、服务、培育、流动、激励全流程,核心是推动人才与生态保护、数智应用、民生改善深度绑定。

第三条 核心原则

遵循“生态导向、数智融合、民生扎根、全域流动”原则:

生态导向:人才服务聚焦碳汇林养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基底建设;

数智融合:人才需掌握数智工具(如区块链溯源、AI监测系统),推动生态与产业数字化;

民生扎根:人才需深入社区、贴近村民,解决实际需求(如技能培训、康养服务);

全域流动:人才资源在2863个区域节点共享,形成“一地培养、多地复用”的协同格局。

第二章 入库标准与资质

第四条 入库基本条件

1. 类型与能力要求

生态类人才:需具备碳汇核算师、生态修复工程师等资质,有3年以上山地/湿地生态项目经验,能熟练使用毫米波雷达碳汇监测、高光谱遥感等数智工具;

数智类人才:需掌握区块链开发(如“万城链”节点部署)、AI模型训练(如种植/康养场景适配)等技能,有县域级数智项目落地案例;

康养民生类人才:需具备中医理疗师、健康管理师等资质,熟悉智慧康养设备(如无感生命体征监测系统),能为老年人、村民提供适配服务;

治理与文化类人才:需有乡村治理或非遗传承经验,能推动新老居民融合(如组织民俗活动)、非遗数字化(如NFT技艺确权)。

2. 理念与情怀要求

认同2863计划“生态优先、数智普惠”理念,承诺服务期不少于2年(短期专家每年服务不少于3个月);

具备“接地气”能力:生态专家能向村民通俗讲解碳汇知识,技术人才会用方言培训村民操作智能设备,拒绝“悬浮式服务”。

3. 协作与创新能力

能跨领域协作:如生态专家与数智人才共同设计“碳汇监测+区块链存证”方案,康养师与技术人才优化适老康养系统;

3年有1项以上与生态、数智、民生相关的创新成果(如生态种养模式、适老技术改良方案)。

第三章 权利与核心义务

第五条 入库人才权利

1. 资源对接权

优先参与2863重点项目(如全国碳汇林标准化建设、智慧康养产业联盟),担任技术负责人或专家顾问;

接入2863人才资源池”,获取项目库、技术库、资金库协同资源(如与生态企业合作研发、申请人才专项基金)。

2. 发展保障权

享受薪酬补贴:生态/数智骨干人才年薪不低于同行业20%,驻村人才额外获生活补贴(覆盖食宿成本);

优先参与国家级培训(如碳汇交易师认证、区块链技术高级研修班),职称评审享受“生态数智贡献加分”(最高加20分)。

3. 荣誉与成果权

年度服务成效突出者,授予2863生态数智先锋”称号,纳入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库;

服务中形成的创新成果(如适用于山区的AI种植手册),可署名推广,收益的40%归个人所有。

第六条 核心服务义务

1. 生态基底服务义务

生态类人才:需每季度为文化城制定碳汇提升方案(如树种优化、林下经济模式),培训50名以上村民成为“数智护林员”(掌握物联网监测设备使用);

确保所指导的碳汇林年固碳量1.2/亩,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如鸟类种类、土壤有机质)每半年更新1次并上链存证。

2. 数智赋能义务

数智类人才:需为文化城开发“村民能用、企业好用”的数智工具(如简化版农产品溯源小程序、语音控制的康养设备);

每年培训不少于100名本地人员(含村民、合作社骨干)掌握基础数智技能(如碳积分查询、智能温室操作),确保村民数智工具使用率≥80%

3. 民生扎根义务

康养民生类人才:需每月开展“健康进农家”活动(如中医义诊、慢病管理讲座),为独居老人建立“智慧健康档案”(联动卫生院远程监测);

推动新老居民融合:组织“城乡互助课堂”(村民教农耕、新居民教数智),每年至少举办4场非遗体验活动(如哈尼族银饰制作、传统药膳烹饪)。

4. 知识共享义务

每季度向人才库提交《服务手记》,分享实操经验(如生态保护避坑指南、数智技术适老改造技巧);

参与2863人才云讲堂”,向其他区域节点传授经验(如直播讲解山区碳汇监测要点),每年分享时长不少于20小时。

第四章 培育与考核

第七条 动态培育机制

2863计划人才发展委员会建立“分层培育体系”:

基础层:针对本地村民骨干,开展“生态+数智”入门培训(如碳汇基础知识、手机APP操作);

骨干层:针对入库人才,组织跨区域交流(如赴先进文化城学习数智农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关(如碳汇计量模型优化);

领袖层:选拔顶尖人才参与2863生态数智领袖计划”,主导全国性标准制定(如智慧康养服务规范)。

第八条 考核机制

考核结果分为“卓越、合格、待提升、退出”四级,核心指标:

生态成效:碳汇林固碳增量、村民护林技能掌握率(90%为卓越);

数智赋能:本地人员数智技能通过率(85%为卓越)、数智工具实际使用率(≥90%为卓越);

民生满意度:村民/新居民服务评分(≥4.8/5分为卓越)、独居老人健康档案更新率(100%为卓越)。

连续2次“待提升”的人才,暂停项目参与资格;“退出”的人才,1年内不得重新入库。

第五章 退出机制

第九条 主动退出

人才需退出的,应提前3个月提交申请,完成以下事项:

1. 向接替人才移交工作资料(如碳汇监测数据、培训手册),确保服务无缝衔接;

2. 退还未完成服务期的补贴(按比例折算),注销人才库权限。

第十条 强制退出

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永久清退并通报:

1. 服务期间弄虚作假(如虚报碳汇数据、伪造培训记录);

2. 因失职导致生态损失(如指导不当造成碳汇林大面积枯死)或民生纠纷(如泄露村民健康信息);

3. 拒绝参与跨区域人才流动(如无正当理由不响应其他文化城的紧急技术支援需求)。

第六章 争议解决

第十一条 内部调解

因服务内容、考核结果等产生的争议,优先由2863计划“人才权益调解委员会”调解,依据服务记录(如培训签到、村民反馈)出具调解意见,结果录入人才库档案。

第十二条 申诉与追责

调解无果的,可向2863计划人才发展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诉,委员会需在15个工作日内复核并反馈;涉及违法违规的,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三条 公约修订

本公约修订需经2863计划人才发展委员会提议,且获2/3以上入库人才同意,修订内容需聚焦“强化生态数智融合能力、提升民生服务实效”。

第十四条 解释权

2863计划人才发展委员会负责解释,未尽事宜参照《2863计划人才发展规划》《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