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公约宗旨
为规范2863计划“六库”(资金库、项目库、技术库、人才库、商品库、服务库)中项目库的管理,确保入库项目精准对接“生态保护、数智赋能、民生改善”核心目标,支撑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三基地一社区”(国家级生态碳汇基地、智慧康养产业示范基地、数智农业创新基地、新老居民融合共生社区)建设,构建“生态有实效、数智有穿透、民生有温度、标准可复制”的项目体系,特制定本公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公约适用于经2863计划项目评审委员会审核纳入项目库的所有项目(含生态修复、数智基建、康养文旅、民生配套等类型),覆盖项目申报、实施、验收、运营、迭代全生命周期,核心是保障项目与2863计划全国协同网络的深度融合。
第三条 核心原则
遵循“生态基底优先、数智全链融合、民生效益前置、全域标准统一”原则:
生态基底优先:项目规划以保护生态本底为前提,生态用地占比、碳汇增量等指标作为刚性门槛;
数智全链融合:项目全流程嵌入区块链、AI、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规划-建设-运营”数字化穿透;
民生效益前置:项目收益分配、就业带动、服务覆盖等民生指标纳入核心考核,确保“生态增值”转化为村民实际收益;
全域标准统一:项目技术参数、运营规范兼容2863全国标准,可在2863个区域节点复制推广。
第二章 入库标准与资质
第四条 入库基本条件
1. 生态类项目(如碳汇林、湿地修复)
生态指标:碳汇林项目需满足“乡土树种占比≥80%、年固碳量≥1.2吨/亩”,湿地修复项目需承诺“5年内生物多样性提升≥20%”;
规划合规:生态用地占比≥70%,开发强度≤15%,避开生态保护红线(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数智适配:配套物联网监测系统(土壤墒情、植被覆盖率实时上传“万城链”),采用无人机巡检等数智化管护手段。
2. 数智类项目(如数字孪生平台、智慧农业系统)
技术标准:区块链节点需兼容“万城链”协议(吞吐量≥10万TPS),5G覆盖≥100%服务区域,数据接口符合《2863数智平台接入规范V2.0》;
普惠性:基础功能(如村民碳积分查询、农产品溯源)向用户免费开放,操作界面需适配老年人、村民(支持语音、图文指引);
安全合规:数据加密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核心系统具备“双活备份”能力(故障恢复时间≤2小时)。
3. 康养文旅类项目(如智慧康养中心、非遗工坊)
服务覆盖:智慧康养中心需配备AI健康监测设备(如无感床垫),并接入区域远程会诊系统,年服务本地村民≥5000人次;
文化传承:非遗工坊需实现“技艺数字化确权(区块链存证)+ 元宇宙展示”,年培训本地传承人≥100人,非遗产品销售收益30%反哺传承人;
生态友好:建筑风格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污水、垃圾处理率100%,拒绝“过度商业化”开发。
4. 民生配套类项目(如智慧卫生院、数字学校)
功能达标:智慧卫生院需配备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数字学校需共享全国优质课程(年更新≥200课时);
就业带动:施工及运营阶段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占比≥60%),其中技能岗位(如康养护理师、数智设备运维)需提供免费培训;
收益反哺:项目盈利后,净利润15%用于社区公共服务(如老年食堂、儿童托管)。
第三章 权利与核心义务
第五条 入库项目权利
1. 资源对接权
优先获得资金库融资支持(利率下浮10%-15%)、技术库技术支撑(如免费使用AI种植模型)、人才库专家指导(如生态专家驻场服务);
接入2863全国市场网络:生态项目碳汇额度优先进入全国交易体系,康养文旅项目纳入全国旅居预订平台,年导流≥1万人次。
2. 政策保障权
纳入“2863计划重大项目库”,享受税收减免(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土地指标倾斜(生态项目用地容积率奖励20%);
通过验收的项目,授予“2863生态数智示范项目”称号,优先推荐至国家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名单。
3. 数据共享权
接入2863数字孪生平台,共享全国生态数据(如其他区域碳汇林管护经验)、市场数据(如旅居人群消费偏好);
参与“2863项目协同联盟”,与同类项目共享运营经验(如智慧康养服务标准)、供应链资源(如中药材采购渠道)。
第六条 项目实施核心义务
1. 生态保护义务
施工期: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如无人机播种替代人工开荒),生态类项目需同步建设生态监测站(实时上传数据至监管平台);
运营期:每季度发布《生态效益报告》,碳汇项目需经第三方机构(如北京绿色交易所)核实验收,数据异常时48小时内启动整改。
2. 数智落地义务
技术对接:项目建成后1个月内完成与“万城链”“数字孪生平台”的数据对接,确保生态、运营数据实时上链存证;
迭代升级:每年投入不低于项目总投资3%的资金用于数智系统升级(如优化AI康养诊断模型),并同步适配2863全国技术标准更新。
3. 民生保障义务
就业与收益:项目运营期内,本地村民就业率≥60%,人均年收入较项目落地前提升≥30%,收益分配方案需通过“数字议事厅”村民表决;
参与式治理:设立“项目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占比50%),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信息,接受社区监督。
4. 协同联动义务
跨项目协同:生态项目需与数智农业项目联动(如碳汇林副产品供应智慧餐厅),康养项目需与民生项目衔接(如为智慧卫生院提供康养数据);
区域协同:向2863其他区域节点输出可复制经验(如编制《山地碳汇林数智化管护手册》),每年接待跨区域考察≥5次。
第四章 监管与考核
第七条 动态监管
2863计划项目评审委员会通过“项目全生命周期监测平台”实施穿透式监管:
1. 进度监管:关键节点(如碳汇林定植、数智系统上线)需上传验收视频及区块链存证,延期超30天需提交专项说明;
2. 效益监管:实时监测生态指标(碳汇量、生物多样性)、数智指标(系统故障率、村民使用率)、民生指标(就业人数、收益增幅),数据异常自动预警;
3. 合规监管:每半年开展现场审计,重点核查资金使用合规性(是否挪用)、生态保护执行情况(是否破坏植被)、民生承诺兑现度(就业是否达标)。
第八条 考核机制
考核结果分为“示范、合格、整改、清退”四级,核心指标:
生态效益:碳汇达标率(≥100%为示范)、生物多样性提升量(≥20%为示范);
数智效能:系统稳定性(年故障≤3次为示范)、村民使用率(≥90%为示范);
民生成效:村民就业率(≥80%为示范)、服务满意度(≥4.8分/5分为示范);
协同贡献:跨库联动项目数(≥3个为示范)、经验输出次数(≥5次/年为示范)。
连续2次“整改”的项目,暂停资源对接资格;“清退”的项目,3年内不得重新申报,已获资金支持需限期返还。
第五章 退出机制
第九条 主动退出
项目需退出的,应提前6个月提交申请,完成以下事项:
1. 编制《项目退出影响评估报告》(含生态修复方案、民生替代方案),经项目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
2. 向承接方移交全部资料(设计图纸、数智系统源码、生态监测数据),确保服务无缝衔接;
3. 结清与资金库、技术库、人才库的债权债务,退还未履行周期的政策补贴。
第十条 强制清退
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予以强制清退并追责:
1. 生态破坏:项目实施导致碳汇林枯死率>10%、湿地水质降级(如从Ⅲ类降至Ⅳ类);
2. 技术违规:数智系统拒绝接入“万城链”或数据造假(如虚报碳汇量);
3. 民生违约:村民就业率<40%或收益反哺未兑现,引发群体性投诉;
上一篇 + 2863计划“六库”之人才入库公约 下一篇 +2863计划“六库”之商品入库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