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读 >> 政策解读

2863计划“六库”之技术入库机构公约

  • 2025-08-21 17:50:47 1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公约宗旨

为落实2863计划“数智赋能生态、技术普惠民生”核心使命,规范“六库”(资金库、项目库、技术库、人才库、商品库、服务库)中技术库的管理,确保入库技术精准支撑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三基地一社区”建设,构建“生态适配、数智协同、民生友好、标准统一”的技术支撑体系,特制定本公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公约适用于经2863计划技术评审委员会审核纳入技术库的所有机构(含数智科技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服务团队等),覆盖技术研发、适配、落地、迭代、共享全流程,核心是保障技术与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

第三条 核心原则

遵循“生态优先适配、数智穿透赋能、民生友好普惠、全域协同共享”原则:

生态优先适配:技术研发以最小生态干预为前提,避免高能耗、高污染的“伪数智”应用;

数智穿透赋能:通过区块链、AI、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生态监测、产业运营、民生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

民生友好普惠:技术设计兼顾老年人、村民等群体的使用门槛,杜绝“技术鸿沟”;

全域协同共享:技术接口兼容2863全国标准,推动技术成果在2863个区域节点复用与迭代。

第二章 入库标准与资质

第四条 入库基本条件

1. 技术方向契合度:

核心技术需聚焦四大领域:生态碳汇监测(如毫米波雷达碳计量、高光谱遥感)、数智农业(如AI种植模型、区块链溯源)、智慧康养(如无感生命体征监测、AI中医问诊)、社区协同治理(如数字孪生平台、碳积分系统);

3年技术应用案例中,生态类、民生类项目占比不低于70%,且无因技术缺陷导致的生态破坏或民生纠纷记录。

2. 专业能力要求:

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专利5项),其中生态数智融合技术(如碳汇数据区块链存证)专利不少于2项;

具备技术适配能力:能针对山地、湿地等不同地理条件,调整技术参数(如为坡地农业优化AI灌溉模型);能为老年村民、数字弱势群体开发简化版操作界面(如语音交互、图文指引)。

3. 生态与安全标准:

技术设备能耗符合《2863计划绿色技术标准》(如边缘计算中心能效比≥1.8),避免铅酸电池等污染性硬件;

数据安全符合《数据安全法》,具备“隐私计算+区块链存证”双重保障,核心数据(如村民健康信息)泄露风险为零。

4. 服务能力要求:

配备“技术研发+本地化服务”团队(每区域至少3名驻场工程师),能提供7×24小时技术响应;

承诺为文化城免费培训至少50名本地技术骨干(掌握设备运维、基础参数调整),形成“本地自主运维”能力。

第三章 权利与核心义务

第五条 入库机构权利

1. 技术应用优先权:

优先承接2863计划重点项目技术供应(如全国碳汇监测网络建设、智慧康养中心设备部署),并获得项目总经费10%-15%的技术服务费;

参与2863数智生态联合实验室”,共享全国生态数据(如2863个节点的碳汇增量)、民生需求数据(如旅居人群康养偏好),用于技术迭代。

2. 成果转化权:

技术在文化城落地后形成的衍生成果(如针对山地的优化版AI种植模型),可在2863网络内推广,收益的30%归机构所有;

纳入2863技术交易平台”,享受技术成果转化税收减免(增值税减按3%征收)。

3. 标准制定参与权:

参与《2863数智生态技术标准体系》修订,主导所擅长领域的子标准(如智慧康养设备接口规范)制定;

获得2863技术标杆”认证的,优先推荐至国家新质生产力创新沙盒试点。

第六条 技术研发与适配义务

1. 生态适配研发:

针对文化城生态禀赋(如中部山区的“森林+温泉”组合),定制技术方案:碳汇监测设备需适应密林遮挡环境(雷达穿透率≥90%);温泉水质监测系统需兼容矿物质含量检测;

每季度提交《技术生态影响评估报告》,确保技术运行对土壤、水质、生物多样性无负面影响(如设备电磁辐射0.5μT)。

2. 数智协同义务:

技术系统需接入2863“万城链”区块链,实现数据实时上链存证(如农产品溯源信息链上不可篡改);

与文化城数字孪生平台无缝对接,提供标准化数据接口(支持JSONMQTT协议),确保生态数据(碳汇量)、产业数据(农产品产量)、民生数据(康养服务次数)实时同步。

3. 民生友好适配:

面向村民开发“技术适老包”:智慧康养设备增加“一键呼叫子女”“语音播报健康数据”功能;数智农业系统提供“图文+方言语音”双指引;

免费开放基础功能(如村民碳积分查询、农产品溯源扫码),高级功能(如AI种植决策)对本地合作社收费不超过成本价的50%

第七条 技术落地与迭代义务

1. 全流程落地支持:

技术部署前,需与村民、康养机构等用户代表开展3次以上需求调研,确保功能匹配实际场景;

落地后3个月内,驻场工程师需每周开展1次使用培训,确保80%村民、100%机构用户掌握基础操作。

2. 持续迭代升级:

每半年根据文化城反馈(如生态监测精度、民生使用满意度)推出技术更新包,优化功能(如提升AI中医问诊的本地病症识别率);

跟踪2863全国技术标准升级,1个月内完成自身系统适配(如区块链节点兼容新的智能合约规范)。

3. 安全与应急保障:

建立“双活技术备份”(本地服务器+区域云端备份),确保系统故障时数据不丢失、核心功能(如碳汇监测)中断不超过2小时;

每季度开展网络安全演练,防范数据泄露、恶意攻击,演练报告需提交技术评审委员会备案。

第八条 技术共享与赋能义务

1. 跨区域技术共享:

2863其他区域节点开放非核心技术模块(如基础版碳积分算法),收取的费用不超过研发成本的30%

参与“技术难题协同攻关”,针对共性问题(如偏远地区5G信号弱)联合其他入库机构开发解决方案。

2. 本地产业赋能:

协助文化城培育本地技术企业(如联合成立“数智农业服务合作社”),转让非核心技术使用权(收取象征性费用);

为农产品加工、康养服务等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方案(如冻干车间的能耗优化系统),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第四章 监管与考核

第九条 动态监管

2863计划技术评审委员会通过“技术效能监测平台”开展实时监管:

1. 技术性能监测:生态监测数据准确率(如碳汇量计量误差≤5%)、系统故障率(月均≤1次)、村民使用率(≥70%);

2. 民生适配评估:通过社区APP收集村民反馈,重点监测老年人、数字弱势群体的使用满意度(≥85分);

3. 生态影响审计:每半年委托第三方检测技术设备对土壤、水质的影响,确保无重金属残留、电磁辐射超标。

第十条 考核机制

考核结果分为“标杆、合格、待优化、淘汰”四级,核心指标:

技术适配性(生态场景匹配度90%、民生友好度≥85分);

系统稳定性(年故障时长24小时);

共享贡献度(跨区域技术输出3/年);

本地赋能成效(培训的本地技术骨干独立运维率90%)。

连续2次“待优化”的机构,暂停新项目合作资格;“淘汰”的机构,3年内不得重新入库,已落地技术由其他机构承接。

第五章 退出机制

第十一条 主动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