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项目介绍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监督办公室和今日中国论坛敬老工程发展中心2025年批复项目,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是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创新实践载体。项目立足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战略布局,以覆盖全国 2863 个区县的 “一城一特” 模式,构建 “生态保护 + 数字经济 + 康养服务” 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范式,被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重大工程储备库,将成为引领全球绿色变革的先锋力量。
从滇南腹地的生态脉动监测到全国县域的协同发展,项目以 “让每个家乡都成为世界向往的数智生态天堂” 为愿景,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项目严格遵循 “开发≤10 万亩、生态用地超 60%” 的刚性约束,构建 “生态红线管控 + 数字资产确权 + 康养场景创新” 的复合保护机制。通过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含萤火虫种群密度、古树生长状态等 12 项核心指标)和碳汇核算体系(1 吨碳汇对应 1 个 “生态通证”),实现生态价值的精准量化与可持续利用。创新 “生态资产股民” 制度,让农民通过碳积分入股、宅基地流转等方式从生态保护中获益,推动 GDP 构成中生态价值占比持续提升。
依托 “万城链” 数字底座,项目构建起全域覆盖的资产数字化体系:按 “1 亩 = 1000 数字单元” 拆分生态基地生成土地 NFT,为 3 万居民建立 “一人一链” 数字身份,整合消费记录、生态贡献等多维数据。通过 Web3.0-XAAS 平台实现生态资产秒级确权、GEP 交易及数字人民币结算全流程自动化,形成 “资源数字化 — 数字资本化 — 资本民生化” 的闭环体系。同步推进 “1539 战略”,以县域支柱产业为核心,构建 5 大渠道矩阵、3 级仓储物流体系和 9 大消费场景,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与康养服务下沉网络。
深度挖掘 “从土壤中来到土壤中去” 的东方生态智慧,将非遗技艺、传统养生文化转化为数字资产。通过三维建模生成 “文化 IP 母 NFT”,居民可凭 “劳务积分” 兑换子 NFT 参与非遗衍生品收益分成,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的双向赋能。融合中医 AI 辨证系统与现代康养服务,打造集健康管理、康复疗养、心理调适于一体的特色服务体系,让传统养生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建立 “贡献度 = 收益权” 的分配机制,推行 “基础股 + 消费贡献股” 动态调整模式。居民参与生态养护、非遗传承等工作获得的劳务积分,可兑换有机农产品、医疗服务或转为合作社股权。通过 “资金穿透 + 数据溯源 + 生态预警 + 金融隔离” 的四重监管保障,确保每一分生态投入精准滴灌民生改善,实现 “生态有价、保护有功、共享发展” 的良性循环。
项目采用 “领导小组统筹 + 战略委员会决策 + 区域节点执行” 的三级管理架构,由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2863 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战略委员会进行重大事项决断,各区县节点实施 “一城一策” 的差异化发展。建立跨区域资源互助协议与争议仲裁机制,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全国 2863 个文化城的实时协同管理,形成 “标准统一、特色鲜明、全域联动” 的发展格局。
未来,将实现生态资产确权率 100%、数字身份覆盖率 100%、跨域协同交易规模超千亿的目标,最终建成 “生态优美、数智赋能、文化繁荣、民生幸福” 的数智生态共同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
当凤凰山的云雾托起晨曦,南盘江畔的数字孪生系统正实时监测着 58% 森林覆盖率下的生态脉动 —— 这不仅是滇南一隅的风景,更是 2863 计划描绘的中国乡村未来图景。在这里,每一片绿叶都在创造价值,每一项传统都在焕发新生,每一位居民都在共享发展,共同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