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公约宗旨
为深度践行2863计划“生态筑基、数智赋能、民生共生”核心理念,以资金为纽带激活“六库”(资金库、项目库、技术库、人才库、商品库、服务库)协同效能,保障资金定向服务于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三基地一社区”(国家级生态碳汇基地、智慧康养产业示范基地、数智农业创新基地、新老居民融合共生社区)建设,构建“资金跟着生态走、跟着数智走、跟着民生走”的良性循环,特制定本公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公约适用于经2863计划资金管理委员会审核纳入资金库的所有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ESG基金、保险机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社会资本方等,覆盖资金募集、投放、监管、回收及风险处置全流程,核心是确保资金与2863计划“生态保护+数智赋能+民生改善”三大使命深度绑定。
第三条 核心原则
遵循“生态价值优先、数智工具穿透、民生效益前置、全域协同共生”原则:
生态价值优先:资金投放以生态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可计量生态资产”为核心标的;
数智工具穿透:通过区块链、AI监测等技术实现资金流向与生态效益、民生成效的实时关联;
民生效益前置:资金收益分配向村民就业、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倾斜,确保“生态增值”转化为“民生增值”;
全域协同共生:资金库与其他五库动态联动,形成“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商品-服务”闭环赋能链。
第二章 入库标准与资质
第四条 入库基本条件
1. 理念契合度要求:
需在机构战略中明确“服务2863计划生态数智化”定位,近3年绿色生态、数智康养领域投资占比不低于总投资的60%;
认同“生态资产可计量、数智服务可普惠、民生收益可追溯”的2863价值观,承诺不参与任何破坏生态基底或排斥本地民生的项目。
2. 专业能力要求:
配备“生态+数智+民生”复合型团队:至少3名具备碳汇核算师资质、2名区块链技术应用专家、2名乡村民生项目评估师;
掌握2863计划“生态资产估值模型”(含碳汇量、生物多样性价值、数智服务覆盖率等核心参数),能独立完成“生态投入-数智转化-民生产出”全链条测算。
3. 技术适配性要求:
自有资金管理系统需兼容2863“资金链-生态链-民生链”三链融合平台,能实时上传资金数据并接收生态监测数据(如碳汇林固碳量、村民就业率);
具备开发“生态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能力(如碳汇收益权ABS、数智康养服务信托),推动生态价值市场化流转。
4. 资质与诚信要求:
金融机构需具备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使用资格及“数智普惠金融”试点经验;
社会资本方净资产不低于8亿元,且近3年无生态环保处罚或侵害农民利益的诉讼记录;
政府融资平台需出具地方政府“不将2863项目资金用于偿债”的专项承诺,资产负债率≤60%。
第三章 权利与核心义务
第五条 入库机构权利
1. 战略资源优先对接权:
优先获取2863计划全国碳汇交易网络配额、数智农业订单资源(如与盒马、美团的直供合作);
参与“2863生态数智金融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碳积分质押贷款、智慧康养收益权理财等专属产品。
2. 效益保障权:
所投项目生态效益达标(如碳汇林年固碳量≥1.2吨/亩)的,可享受基础收益+生态增值分红(增值部分的20%归机构);
纳入“2863绿色金融白名单”,获得央行再贷款(利率下浮15%)、地方政府风险补偿(最高覆盖不良率的40%)。
3. 数据协同权:
通过三链融合平台获取所投项目的数智化监测数据(如AI种植模型产量预测、智慧康养服务满意度),用于优化投资决策;
共享2863全国民生需求图谱(如旅居人群偏好、村民技能培训需求),精准匹配资金投放方向。
第六条 资金投放核心义务
1. 生态基底定向投放(占比≥60%):
重点支持碳汇林提质(需采用2863推荐的乡土树种,配套物联网墒情监测设备)、湿地修复(需通过“生物多样性提升20%”验收标准)、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如毫米波雷达碳汇计量终端);
禁止向单一观赏性景观、高污染养殖等“伪生态项目”投放资金,每笔生态投放需附第三方生态效益评估报告。
2. 数智基建深度赋能(占比≥20%):
资金需定向用于“万城链”区域节点建设(区块链吞吐量≥10万TPS)、5G+边缘计算中心(覆盖100%社区与产业区)、数字孪生平台(实时映射生态、产业、民生数据);
确保数智设施向村民免费开放基础功能(如健康监测、农产品溯源查询),不得设置“技术壁垒”。
3. 民生服务精准覆盖(占比≥20%):
优先投向智慧卫生院(需接入华西医院远程会诊系统)、数字学校(共享全国优质课程)、村民技能培训基地(年培训≥500人次);
对吸纳本地村民就业超200人的项目,融资利率较市场利率下浮15%;对“新老居民融合社区”建设项目,给予最长3年的宽限期。
4. 投放效率与透明化要求:
收到项目融资申请后,结合2863项目库评级(AA级以上),7个工作日内完成“生态-数智-民生”三维尽调,1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批结果;
资金投放后48小时内,在三链融合平台公示资金用途、预期生态效益(如年固碳量)、预期民生收益(如村民增收额),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 风险管控与效益转化义务
1. 数智化风控:
投前:依托2863全国共生大脑的生态数据(如近5年极端天气频率)、数智技术成熟度数据(如AI种植模型准确率),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
投中: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项目进度(如碳汇林存活率≥90%、数智系统故障率≤1%),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预警并暂停后续放款;
投后:每季度开展“生态效益-数智效能-民生满意度”三维审计,结果与下一期放款额度挂钩(如民生满意度<80%,缩减30%额度)。
2. 生态效益转化:
协助所投项目将碳汇收益、非遗IP收益等生态资产纳入现金流管理,优先用于偿还资金本息;
每年提取所获收益的5%注入“2863生态民生基金”,专项用于弥补村民因生态保护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
3. 风险共担机制:
按年度投放金额的8%计提“生态数智风险准备金”,其中30%用于生态灾害(如暴雨导致碳汇林受损)后的项目修复,70%用于民生项目的逾期代偿;
对因极端天气导致的项目逾期,与2863计划管理总部、项目实施方按3:3:4比例共担损失(机构承担30%)。
第八条 全域协同义务
1. 跨库联动:
与技术库对接,为所投项目导入区块链溯源、AI健康监测等技术;与人才库对接,推荐生态管护、数智运营等专业人才;
每年联合商品库、服务库举办“2863生态产品交易会”,帮助所投项目的有机农产品、康养服务对接全国市场。
2. 全国网络协同:
参与2863跨省资金调度,对生态脆弱区、数智基础薄弱区的项目,提供不超过自身年度投放额10%的“互助资金”;
推动所投项目接入全国碳汇交易网络、旅居服务网络,实现“本地生态资产”与“全国市场需求”的跨区域匹配。
第四章 监管与考核
第九条 动态监管
2863计划资金管理委员会通过“三链融合平台”实施穿透式监管:
1. 资金流向监管:实时追踪每笔资金的支付对象、用途,对流向房地产、高污染产业等非约定领域的,立即冻结账户并启动追责;
2. 生态效益监管:比对资金投入与碳汇增量、生物多样性提升量(如新增鸟类种类),未达预期的扣减对应收益分成;
3. 民生成效监管:通过社区APP采集村民就业率、收入增幅、数智服务使用率等数据,与资金投放强度联动评估。
上一篇 + 无 下一篇 +2863计划“六库”之技术入库机构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