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告 > 其他文件

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10000 个庭院经济实施方案

  • 2025-08-26 09:08:06 33

为落地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10 万亩地生态重塑 + 3 万人自给自足 + 10000 个庭院经济协同目标,方案以 生态嵌入、自给补充、数智共管为核心,衔接 10 万亩地生态资源与 3 万人生活需求,围绕 菜院、果园、花园、药园、百草园、观赏性小动物园六大庭院模块,分三阶段推进 规划 - 建设 - 运营全流程,确保庭院经济既融入生态重塑大格局,又成为自给自足的重要补充,以下为具体实施方案。

 

一、方案总则

1.1 核心定位

依托 10 万亩地生态重塑资源(乡土种苗、循环有机肥、数智监测技术),深度衔接文化城 3 万人自给自足体系,在 10 万亩地生态修复分区内(优先选择靠近居民居住区、耕地的平缓区域),新建 10000 个标准化庭院(单院平均 200㎡,总占地 200 万㎡=3000 亩,占 10 万亩地 3%),构建 菜院产菜、果园产果、药园 / 百草园供康养、花园提景观、观赏性小动物园补蛋肉 + 促循环的多功能体系。

庭院经济核心价值聚焦三点:一是生态补充,通过乡土植物种植提升 10 万亩地碎片化绿色空间覆盖率(从 75% 提升至 78%),动物粪便堆肥减少化肥使用;二是自给增益,单庭院年供蔬菜 150kg + 水果 50kg + 草药 10kg + 蛋品 20kg10000 个庭院年补 3 万人蔬菜需求 25%、水果 33%、草药 50%、蛋品 15%;三是数智协同,每个庭院接入社区生态中台,实现 种植 - 养殖 - 循环数据联动,适配 10 万亩地整体生态监测。

1.2 总体目标

方案分三阶段推进,各阶段时间周期与关键目标如下:

筹备建设阶段(第 1 年,1-6 个月):完成 10000 个庭院选址与功能规划(规划契合度≥95%);完成 10 万亩地种苗筛选、有机肥调配(资源到位率 100%);完成庭院基建图纸设计与居民共管小组组建(小组组建率 100%),开展首轮居民种植养殖培训(培训覆盖率≥90%)。

落地运营阶段(第 1 7 - 2 12 月)10000 个庭院全部建成投产,单庭院年产能达标率≥90%(菜院 150kg + 果园 50kg + 药草 10kg + 蛋品 20kg);庭院生态循环闭环成型(动物粪便堆肥利用率≥90%,庭院秸秆回收至 10 万亩地有机肥站比例≥85%);数智设备使用率≥85%,居民对庭院经济参与满意度≥88%

优化提升阶段(第 3 1-12 个月):形成 “10000 个庭院经济运营标准体系(含生态种植、动物养殖、数智运维规范);庭院产出对 3 万人自给自足的补充比例提升至 30%(蔬菜)、40%(水果)、60%(草药);庭院生态贡献纳入 10 万亩地生态考核(如土壤有机质提升 0.2 个百分点),打造 生态 - 生产 - 生活三生融合示范案例。

二、实施阶段与核心任务

阶段 1:筹备规划期(1-6 个月)—— 生态契合,资源统筹

核心任务 1:庭院选址与功能分区规划

10 万亩地生态规划中心牵头,联合社区运营中心、农业技术团队开展工作。1-2 月完成庭院选址,基于 10 万亩地生态重塑分区(耕地修复区、水系治理区、乡土植被恢复区),优先选择 耕地旁 + 近民居区域(如居民居住区周边 1 公里内、靠近 10 万亩地耕地的平缓地块),避开生态敏感区(如河岸边坡、古树保护区),确保选址既便于居民管理,又能衔接耕地灌溉、有机肥配送等资源,选址完成后公示 7 天,异议调整率≤5%

3-4 月开展 一院一策功能规划:单庭院按 200㎡划分六大模块,菜院(80㎡,占 40%,靠近庭院入口,便于日常采摘)、果园(60㎡,占 30%,选择向阳区域,种植矮化果树)、花园(20㎡,占 10%,分布庭院边角,搭配蜜源花卉)、药园(20㎡,占 10%,靠近住宅窗户,方便取用)、百草园(10㎡,占 5%,种植乡土草药,靠近百草园集中展示区)、观赏性小动物园(10㎡,占 5%,含鸡笼、小型鱼塘,靠近庭院排水口);针对不同区域庭院微调,如靠近水系的庭院扩大鱼塘至 15㎡,靠近山地的庭院增加百草园至 15㎡,形成《10000 个庭院功能规划图》。

5-6 月完成庭院权属与参与分配确认:以 “10 户居民共管 1 个庭院为基础单元(3 万人共组建 1000 个共管小组),通过居民自愿报名 + 社区统筹分配,明确每组职责(如 2 户负责菜院、3 户负责果园、2 户负责小动物园、3 户负责药园 / 百草园),签订《庭院共管协议》,明确产出分配(按参与度积分分配,积分 = 日常管理时长 + 产出贡献,季度结算)。

核心任务 210 万亩地资源统筹与物资设计

10 万亩地生态资源中心牵头,联合种苗基地、有机肥生产站、数智设备厂商开展工作。1-3 月完成资源筛选与储备:种苗方面,从 10 万亩地蔬菜、果树、药草基地筛选 适应当地气候、易管理、高产出品种,菜院选速生叶菜(上海青、油麦菜)、瓜果(本地黄瓜、豆角),果园选矮化苹果(红富士)、梨(酥梨)、葡萄(巨峰),药园选薄荷、金银花、艾草,百草园选紫花地丁、马齿苋,共储备种苗 180 万株(菜苗 90 万株、果苗 30 万株、药草苗 60 万株),占基地年产能 10%,确保适配庭院小空间;有机肥方面,从 3 万人粪污处理系统(年产有机肥 3000 吨)分流 300 吨,混合 10 万亩地秸秆碎料(年收集 2000 吨),加工为 “50kg / 的庭院专用有机肥,无需二次发酵即可使用;数智设备方面,定制庭院级智能设备,包括土壤湿度传感器(探测深度 20cm,无线传输数据)、智能灌溉阀(手机 APP 控制,定时浇水)、动物智能喂食器(定时投喂,余量预警),简化操作步骤(仅 联网 - 设定参数” 2 步)。

4-5 月完成庭院物资一体化设计:推出 庭院物资包,按功能模块分六类 —— 菜院包(含种植架 3 组、滴灌带 50m、菜苗 90 / 院、有机肥 5 / 院)、果园包(含折叠爬架 5 个、果实保护网 20/ 院、果苗 5 / 院、有机肥 3 / 院)、花园包(含陶土花盆 10 个、花苗 20 / 院、园艺基质 5 / 院)、药园包(含药用种植盆 10 个、药草苗 20 / 院、采收工具 1 / 院)、百草园包(含微型花盆 5 个、乡土草药苗 10 / 院、识别牌 10 / 院)、小动物园包(含竹制鸡笼 2 个、鱼塘围栏 10m、观赏鸡种苗 10 / 院、鲫鱼苗 20 / 院、家兔种苗 5 / 院、智能喂食器 2 / 院),每个物资包均含 1 套基础工具(锄头、铲子、修剪剪)、1 份图文种植 / 养殖指南(标注关键节点,如 蔬菜定植深度 3cm”“鸡苗防疫时间)。

6 月完成物资生产与仓储,在 10 万亩地内设置 10 个物资分发点(每 1000 个庭院 1 个),同步完成数智设备与 社区生态中台对接,实现设备数据(土壤湿度、喂食记录)实时上传,异常时自动推送预警(如 土壤缺水推送至共管小组)。

核心任务 3:居民技能培训与技术体系搭建

由文化城农业技术团队牵头,联合 10 万亩地种植专家、兽医开展工作。3-5 月编制培训材料:编制《庭院种植技术手册》(按 作物类型 + 季节分类,如 春季蔬菜种植步骤”“冬季果树修剪技巧)、《观赏性小动物养殖手册》(含鸡、兔、鱼的饲养方法、防疫流程),手册图文占比≥80%,关键步骤配短视频二维码(扫码可观看实操演示);针对 零经验居民,额外编制《常见问题速查手册》(含 蔬菜黄叶原因”“鸡苗腹泻处理30 类问题及解决方案)。

6 月开展居民全员培训,采用 线上 + 线下结合模式:线上通过社区 APP 推送培训视频(每段 5-8 分钟),开设 技术问答专区(专家 24 小时答疑,响应≤2 小时);线下在 10 个物资分发点开展实操培训(每场 100 人,共 100 场),专家现场演示 种苗定植、灌溉设备安装、鸡苗喂养,培训后组织实操考核(如 正确安装滴灌带”“给鸡苗喂食),考核通过率≥90%,未通过者安排 1 1 辅导(由技术团队或有经验居民负责)。

阶段 2:落地建设期(7-12 个月)—— 基建落地,物资部署

核心任务 1:庭院基建与物资配送

由工程建设团队牵头,联合社区物业、居民共管小组开展工作。7-8 月完成庭院基建:按规划图开展土地平整(每院 200㎡,坡度≤5°,避免积水)、分区围栏(竹制围栏,高度 1.2m,划分六大功能区,防动物窜逃)、灌溉系统铺设(主管道接 10 万亩地灌溉管网,分支管接入各庭院智能灌溉阀)、小动物园设施建设(鸡笼固定在通风处,鱼塘开挖深度 1.2m,铺设防渗膜,连接庭院排水系统),基建完成后由居民共管小组验收,验收通过率≥95%,未达标处 1 周内整改。

9-10 月开展物资配送与定植:按 先种苗后设备顺序,9 月配送菜院、花园、药园、百草园种苗,春季品种(如上海青、矮牵牛)优先定植,确保秋季收获;10 月配送果园种苗、小动物园种苗,果树定植后搭建爬架,鸡苗、兔苗、鱼苗投放前进行检疫(兽医现场检查,无病虫害方可投放);11 月配送数智设备,由技术团队上门协助安装调试,确保每院传感器、灌溉阀、喂食器均正常联网,数据能实时上传至社区生态中台;物资配送采用 居民自提 + 团队协助模式,行动不便居民由共管小组代提,技术团队全程指导安装。

12 月开展首轮庭院巡查:由农业技术团队(30 人,每 300 个庭院 1 人)上门检查种苗存活、设备运行情况,针对 种苗枯萎、设备故障等问题现场解决,确保种苗存活率≥90%,设备正常运行率≥98%

核心任务 2:数智中台搭建与居民实操培训

由数智运营中心牵头,联合技术团队、居民共管小组开展工作。9-10 月搭建 庭院数智管理中台:开发简化版 APP 模块,含 数据监测(查看土壤湿度、喂食余量)、任务管理(发布日常管理任务,如 每周浇水 3 )、问题反馈(提交种植 / 养殖难题,技术团队接单)、积分管理(记录管理时长、产出贡献,生成积分)四大功能,居民通过手机号注册登录,绑定所属庭院,APP 操作步骤≤3 步,适配全年龄段使用。

11-12 月开展数智设备实操培训:针对居民开展 “1 10” 小班培训,重点讲解 APP 使用(如 设定灌溉时间”“查看喂食记录)、设备故障排查(如 传感器无数据检查联网),培训后组织模拟操作,确保居民能独立完成设备基础操作(操作正确率≥90%);对老年居民,安排年轻居民 结对帮扶,手把手教学,确保无一人掉队。

阶段 3:运营维护期(13-36 个月)—— 共管运营,生态循环

核心任务 1:庭院日常共管与产能管理

由居民共管小组牵头,联合农业技术团队、兽医团队开展工作。建立 日常管理 + 技术支持共管模式:日常管理方面,共管小组按《共管协议》分工,菜院负责人每日巡查(浇水、除草),果园负责人每周修剪(疏花疏果),小动物园负责人每日喂食、清理粪便,药园 / 百草园负责人每两周采收(留茬高度确保再生),花园负责人每月补种(花期过后更换品种),所有管理行为通过 APP 打卡记录,作为积分依据;技术支持方面,农业技术团队提供 “24 小时响应服务,电话 / 视频远程指导(响应≤4 小时),复杂问题(如果树病虫害)上门处理(响应≤24 小时),兽医每月上门为小动物检疫 1 次(接种疫苗、检查健康状况)。

产能管理方面,建立 采收 - 记录 - 分配流程:采收时由共管小组共同记录产量(如 菜院采收黄瓜 5kg”“小动物园收蛋 2kg”),通过 APP 上传至中台,系统自动按积分比例计算每户分配量;分配方式分两种,一是实物分配(居民现场领取,需携带容器),二是代存兑换(多余产出存入社区冷链冷库,可兑换其他物资如米面、日用品);每季度开展 产能评比,评选 高产庭院(产能前 10%),奖励新种苗、有机肥,激励居民提升产出。

季节管理优化:冬季(12-2 月),为菜院、药园覆盖保温膜(每院 50㎡),推荐补种耐寒作物(菠菜、耐寒草莓),小动物园搭建简易保温棚(鸡笼、兔笼外覆盖保温布);夏季(6-8 月),为果园、花园搭建遮阳网(每院 30㎡),增加灌溉频率(APP 自动调整为每 2 1 次),鱼塘增加增氧机(每天开启 2 小时),小动物园做好防暑(放置水盆、通风降温);春秋季(3-5 月、9-11 月),推送 采收与补种指南,指导居民分批采收(延长产出周期)、及时补种(确保季季有产出)。

核心任务 2:庭院生态循环融入 10 万亩地体系

由生态循环中心牵头,联合居民共管小组、10 万亩地再生系统开展工作。构建 庭院 - 10 万亩地双向循环:一是庭院内部循环,小动物园粪便(鸡粪、兔粪,年产生 1500 吨)收集后投入庭院堆肥箱(每院 1 个,300L 容量),1 个月腐熟为有机肥,回施菜院、果园、药园,减少外购化肥使用量 60%;庭院秸秆、残枝(年产生 2000 吨)收集后,由社区统一转运至 10 万亩地有机肥生产站,加工为通用有机肥,反哺 10 万亩地耕地;二是 10 万亩地资源反哺,10 万亩地灌溉管网为庭院提供水源(优先使用处理后的再生水,占比 50%),生态修复区的乡土种苗(如野生薄荷)定期补充至庭院百草园,丰富庭院生物多样性。

废弃物资回收方面,在 10 万亩地内设置 庭院废弃物资回收点(每 500 个庭院 1 个),回收废弃种苗、旧种植袋、破损花盆、过期农药,分类处理:可降解物资(如种植袋)转运至 10 万亩地再生系统,加工为育苗盘(每季度生产 5 万个,优先分配给高产庭院);不可降解物资(如破损设备)由专业机构回收处理,回收率≥90%;每季度开展 循环先锋评选,奖励积极参与回收的共管小组(如有机肥、新工具)。

核心任务 3:问题响应与持续优化

建立 三级响应问题解决机制:一级响应(居民互助),共管小组内居民相互沟通解决简单问题(如 浇水时间调整),小组内解决率≥80%;二级响应(技术支持),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至社区技术团队,远程指导解决(解决率≥90%);三级响应(上门服务),远程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设备硬件故障、动物重病),技术团队 / 兽医上门处理(解决率 100%)。

每年开展 庭院优化升级:基于前一年运营数据,淘汰 低产、难管理品种(如挂果少的果树、易生病的蔬菜),新增 高产、多功能品种(如可食用菊花、药用紫苏);升级数智设备功能,如新增 邻里共享模块(居民间共享种苗、工具)、生态数据看板(展示庭院对 10 万亩地生态贡献,如 减少化肥使用 5kg / );更新《种植 / 养殖手册》,纳入居民实践经验(如 某居民发现薄荷与番茄间种可防虫),提升手册实用性。

三、保障机制

1. 组织保障

成立 庭院经济专项小组,由文化城负责人任组长,统筹 10 万亩地生态资源中心、社区运营中心、农业技术团队、数智运营中心,每月召开推进会,解决物资配送、技术支持、居民协调等难题;设立 居民监督委员会50 人,由各共管小组推选代表组成),每季度监督物资质量、技术服务响应效率、积分分配公平性,提出优化建议,专项小组需在 1 个月内反馈整改方案,整改率 100%

2. 资金保障

58.6 亿元总投资中划拨 5.86 亿元(占比 10%)作为庭院经济专项资金,其中 2 亿元用于物资生产(种苗、有机肥、数智设备),1.86 亿元用于基建(土地平整、围栏、灌溉系统),1 亿元用于运营维护(技术团队薪酬、APP 运维、居民培训),1 亿元用于优化升级(品种改良、设备迭代、标准编制);设立专项账户,由居民监督委员会参与资金监管,每季度公示资金使用明细,确保资金使用率≥95%,违规率 0%

3. 技术保障

依托 10 万亩地农业技术团队,建立 “24 小时技术热线 + 线上答疑平台 + 线下服务点三级技术支持体系,确保居民问题及时解决;与农业院校(如省农科院)、兽医机构合作,每年开展 1 次品种优化试验(筛选更适配庭院的作物、动物品种)、1 次技术培训升级(引入新型种植 / 养殖技术,如无土栽培、生态养殖);数智方面,由平台技术团队负责 APP 迭代(每季度 1 次小更新,修复 bug;每年 1 次大更新,新增功能),确保系统稳定性(可用率≥99.9%)。

4. 安全保障

物资安全方面,种苗经检疫(无病虫害),符合《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有机肥、农药符合 GB/T 19630 有机标准,无重金属、抗生素超标;数智设备通过 3C 认证,防水防触电(适配庭院户外环境),设备边角做圆角处理,防儿童误伤。

食品安全方面,每季度由社区检测站抽样检测庭院产出(农残≤0.01mg/kg、兽残≤0.001mg/kg),检测结果通过 APP 公示,不合格产出禁止食用,由专人统一销毁并指导整改;开展 食品安全科普(每半年 1 次),提醒居民 采收后清洗、未检测不食用,尤其针对小动物园产出(如鸡蛋需煮熟食用)。

动物防疫方面,兽医团队每月上门为小动物检疫 1 次,每年接种疫苗 2 次(禽流感、兔瘟等),发现疫情立即隔离患病动物,对养殖区域消毒,防止扩散,疫情处理率 100%

四、衔接前期清单说明

物资衔接方面,庭院所需种苗(矮化苹果、速生叶菜)来自前期《种植类产品清单》,有机肥来自《养殖类清单》的粪污处理系统,数智设备(传感器、灌溉阀)来自《数智基础设施类清单》的庭院级改造,工具(锄头、铲子)来自《非种植养殖类清单》的家居清洁工具,确保资源同源、技术一致,无重复投入。

资源衔接方面,10 万亩地为庭院提供 180 万株种苗(占基地产能 10%)、300 吨有机肥(占总量 10%),均在基地产能承受范围内,不影响 3 万人自给自足体系的资源供给;庭院产出(年供蔬菜 15000 吨、水果 5000 吨、蛋品 2000 吨)补充 3 万人自给需求,其中蔬菜占 25%、水果占 33%、蛋品占 15%,有效提升自给率。

岗位衔接方面,方案中的农业技术团队、兽医团队、数智运营团队,均从前期《服务岗位清单》抽调专人(共 50 人),新增 庭院协调员100 人,每 100 个庭院 1 人,负责居民沟通、物资协调),人力配置与前期清单无缝衔接,无需额外大规模增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