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地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为城市 10000 户居民建设 10000 个 2 米庭院经济” 目标,方案依托 10 万亩地生态重塑资源与 3 万人自给自足体系,聚焦 2 米微型空间 “微型化、易管理、高适配” 核心特性,分三阶段推进 “需求适配 - 建设落地 - 运营维护” 全流程,确保城市居民 “零经验可上手、低投入高产出”,同步实现 “城市补给、生态循环、数智便捷” 价值,以下为具体实施方案。
依托 10 万亩地生态重塑资源(乡土驯化种苗、循环有机肥、微型数智技术),衔接文化城 3 万人自给自足的种苗培育、有机肥生产、数智运维体系,为城市 10000 户居民打造 10000 个 2 米微型庭院(单院 2㎡,总占地 2 万㎡=30 亩,仅占 10 万亩地 0.03%),聚焦 “菜院、果园、花园、药园、百草园” 五大类型,以 “微型化种植容器、低维护管理模式、简化版数智工具” 为核心,适配城市居民 “阳台 / 窗台种植、碎片化管理、短期获产出” 需求,最终实现 “每户年补蔬菜 20kg + 水果 5kg + 草药 2kg” 的城市补给目标,同步构建 “厨余堆肥 - 庭院种植 - 废弃再生” 的微型生态循环。
方案分三个阶段推进,各阶段时间周期与核心目标如下:
筹备建设阶段(第 1 年,1-6 个月):完成城市 10000 户需求调研与庭院类型匹配,匹配准确率≥95%;完成 10 万亩地种苗筛选驯化、有机肥分流,资源到位率 100%;完成 2 米庭院物资设计与生产,物资交付率 100%;开展城市居民基础培训,培训覆盖率≥90%。
落地运营阶段(第 1 年 7 月 - 第 2 年 12 月):10000 个 2 米庭院全部投产,单院年产能达标率≥90%(蔬菜 20kg + 水果 5kg + 草药 2kg);微型生态循环成型,城市居民厨余回收率≥80%,庭院有机肥自给率 100%,废弃种植物资再生率≥90%;数智工具使用率≥85%,城市居民操作满意度≥85%。
优化推广阶段(第 3 年 1-12 个月):形成 “2 米庭院经济” 标准化体系(含物资清单、种植指南、数智运维规范);产能进一步提升,单院年补城市居民需求比例从 15%(蔬菜)、8%(水果)、30%(草药)提升至 20%、12%、40%;打造 “微型庭院” IP,向同类城市社区推广案例≥50 个。
由文化城社区运营中心牵头,联合城市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1-2 月完成城市 10000 户入户调研,重点收集三大维度需求:一是种植偏好(如年轻家庭偏好速生叶菜、老年家庭偏好药草 / 果树)、二是空间条件(阳台 / 窗台面积、光照时长,区分 “向阳阳台”“北向窗台” 等场景)、三是管理能力(每日可投入时间、种植经验,区分 “零经验”“有基础”),形成《城市居民 2 米庭院需求画像表》。
3-4 月基于需求画像推进 “一户一院一类型” 匹配:向阳阳台(光照≥6 小时 / 天)优先匹配 “菜院 + 果园” 组合(1.2㎡菜院 + 0.8㎡果园);北向窗台(光照 3-6 小时 / 天)匹配 “花园 + 药园” 组合(1㎡花园 + 1㎡药园);特殊需求家庭(如老年养生家庭)额外增加 “百草园” 模块(0.5㎡,替换部分花园面积),匹配结果公示 7 天,异议调整率≤5%。
5 月组织城市居民签订《2 米庭院使用协议》,明确物资领取、种植规范、循环责任(如厨余收集、废弃物资回收)、产出归属(全部归城市居民所有),同步建立 “10 户 1 组” 的城市居民互助小组,推选组长负责后续沟通协调。
由 10 万亩地生态资源中心牵头,联合种苗培育基地、有机肥生产站、数智设备厂商开展工作。1-3 月完成资源盘点与筛选:种苗方面,从 10 万亩地蔬菜、果树、药草基地筛选 “矮化、速生、抗逆” 品种,如矮化小番茄(株高≤30cm)、迷你蓝莓(株高≤40cm)、速生薄荷(20 天可采收),共筛选驯化种苗 120 万株(含菜苗 60 万株、果苗 20 万株、药草苗 40 万株),占基地年产能 5%,确保适配 2 米空间;有机肥方面,从 3 万人粪污处理系统(年产有机肥 3000 吨)分流 50 吨,混合 10 万亩地秸秆碎料,加工为 “2L / 袋” 的预配营养土(含有机肥 30%+ 基质 70%),无需城市居民二次配肥;数智设备方面,定制 “贴片式土壤传感器”(厚度 2mm,贴盆壁监测湿度)、“迷你智能浇水器”(容量 1L,定时浇水 + 缺水报警),简化操作步骤(仅 “开机 - 联网 - 设定周期” 3 步)。
4-5 月完成庭院物资一体化设计:推出 “2 米庭院物资包”,按庭院类型分四种组合 —— 菜院包(含悬挂种植袋 3 个、自动吸水盆栽 2 个、菜苗 6 株、预配营养土 4 袋)、果园包(含折叠爬架 1 个、果苗 2 株、果实保护网 1 张、预配营养土 3 袋)、药园包(含药用种植盆 2 个、药草苗 4 株、采收刀 1 把、预配营养土 2 袋)、百草园包(含微型花盆 3 个、乡土草药苗 3 株、识别牌 3 块、预配营养土 2 袋),每个物资包均含 1 套共享工具(小铲子、浇水壶)、1 份图文种植指南(标注 “播种 - 浇水 - 采收” 关键节点)。
6 月完成物资生产与仓储,在城市社区设置 5 个物资分发点(每 2000 户 1 个),同步完成数智设备与 “城乡共享中台” 的简化版模块对接(仅保留 “湿度监测、浇水提醒” 功能,删除复杂数据分析,适配城市居民操作)。
由文化城农业技术团队牵头,联合 10 万亩地种植专家开展工作。3-5 月编制《2 米庭院种植技术手册》,按 “作物类型 + 季节” 分类,如 “春季小番茄种植步骤”“夏季薄荷采收技巧”“冬季耐寒蔬菜养护”,手册图文占比≥80%,关键步骤配短视频二维码(扫码可看);针对 “零经验” 居民,额外编制《常见问题速查手册》(含 “黄叶怎么办”“不结果原因” 等 20 类问题)。
6 月开展城市居民基础培训,采用 “线上 + 线下” 结合模式:线上通过社群 APP 推送种植视频(每段 3-5 分钟),开设 “技术问答专区”(专家 24 小时答疑);线下在 5 个物资分发点开展实操培训(每场 50 人,共 200 场),由 10 万亩地种植专家现场演示 “种苗定植、浇水器安装、传感器联网”,培训后组织简单考核(如 “正确安装浇水器”),考核通过率≥85%,未通过者安排 1 对 1 辅导。
由文化城物资配送团队牵头,联合城市社区物业开展工作。7 月按 “先试点后批量” 推进:首批选取 1000 户开展试点部署,配送团队上门协助 “空间规划、物资安装”(如悬挂种植袋安装在阳台护栏、折叠爬架固定在窗台),指导种苗定植(如菜苗深度 3cm、果苗嫁接口高出盆土 2cm),确保定植成活率≥95%;试点完成后,8-9 月批量配送剩余 9000 户,采用 “居民自提 + 志愿者协助” 模式,自提居民可凭《物资领取单》到分发点领取,行动不便居民由志愿者上门配送,9 月底前 10000 个 2 米庭院全部完成定植。
定植后 1 个月(10 月)开展首轮巡查,由农业技术团队(10 人,每 1000 户 1 人)上门检查种苗生长情况,针对 “黄叶、枯萎” 等问题现场指导整改,确保存活株数≥初始定植数的 90%,整改率 100%。
由文化城庭院运营团队牵头,联合城市居民互助小组开展工作。建立 “低维护 + 数智辅助” 运维模式:日常管理方面,针对城市居民 “时间少” 特点,推广 “15 天免管” 方案 —— 预配营养土保肥 60 天,自动浇水器定时浇水(默认每 3 天 1 次,每次 100mL),生物防虫贴(每院 2 片)防虫害,居民仅需每周周末查看 1 次生长状态;数智辅助方面,简化版 “城乡共享中台” 通过 APP 推送提醒(如 “土壤缺水→浇水提醒”“种苗成熟期→采收提醒”),异常数据(如传感器检测到土壤湿度持续<20%)10 分钟内推送至居民与互助小组组长,组长协助排查问题(如浇水器故障)。
分季节优化运维策略:冬季(12-2 月),为北向窗台庭院配送 “保温膜”(每院 1㎡),推荐补种耐寒作物(如菠菜、耐寒草莓),提醒居民将盆栽移至室内避寒;夏季(6-8 月),配送 “遮阳网”(每院 1㎡),增加浇水频率(APP 自动调整为每 2 天 1 次),投放 “驱蚊草盆栽”(每院 1 盆,兼做景观与防虫);春秋季(3-5 月、9-11 月),推送 “采收指南”(如小番茄成熟度判断、薄荷采收留茬高度),指导居民分批采收(延长产出周期)。
产出管理方面,鼓励居民通过 APP 记录采收量(如 “7 月 10 日采收小番茄 1kg”),运营团队每季度生成《2 米庭院产出报告》,反馈 “平均产能、高频问题”,为后续品种优化提供依据;针对产出过剩情况,组织 “庭院产出共享日”(每季度 1 次),居民可捐赠过剩蔬菜 / 草药至社区养老中心,捐赠量纳入 “生态积分”(可兑换有机肥、新种苗)。
由文化城生态循环中心牵头,联合城市社区回收团队开展工作。构建 “厨余 - 堆肥 - 种植 - 废弃再生” 闭环:厨余处理方面,为每户配送 “1L 微型堆肥盒”(带滤臭层,适配城市阳台),指导居民将蔬菜残叶、果皮等厨余投入堆肥盒,1 个月腐熟后作为有机肥回施庭院,每季度回收未腐熟厨余(由专业团队集中处理),确保厨余回收率≥80%;废弃物资回收方面,在城市社区设置 “庭院物资回收点”(每 500 户 1 个),回收废弃种植袋(可降解材质,转运至 10 万亩地再生为育苗盘)、旧花盆(分类清洗后消毒复用)、过期农药(统一无害化处理),回收率≥90%;再生反馈方面,将 10 万亩地再生的育苗盘(每季度 5000 个)优先分配给 “生态积分高” 的居民,用于次年种苗培育,形成 “使用 - 回收 - 再生 - 再使用” 循环。
建立 “三级响应” 问题解决机制:一级响应(居民互助),居民遇到问题先在互助小组内沟通(如 “浇水器不工作”),小组内解决率≥70%;二级响应(技术支持),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农业技术团队通过电话 / 视频远程指导(响应≤24 小时),远程解决率≥80%;三级响应(上门服务),远程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传感器故障),技术团队上门处理(响应≤48 小时),上门解决率 100%。
每月开展 “技能提升活动”:线上开设 “庭院小课堂”(如 “草药泡茶方法”“水果盆栽修剪技巧”),线下组织 “邻里种植交流会”(每季度 1 次),邀请 “高产庭院” 居民分享经验(如 “如何让小番茄多结果”),同步更新《种植技术手册》(每年 1 次),纳入居民实践经验。
由文化城规划设计中心牵头,联合运营团队、农业技术团队开展工作。1-3 月总结前 2 年经验,编制《2 米庭院经济标准化手册》,涵盖 “物资标准”(种苗选型、容器规格、数智设备参数)、“种植标准”(不同季节作物搭配、水肥管理参数)、“运营标准”(问题响应流程、循环管理规范)、“数智标准”(APP 功能模块、数据接口规范),手册通过行业专家评审,确保可复制性。
4-6 月制定 “2 米庭院分级评价体系”,从 “产能达标率、循环参与率、数智使用率” 三个维度打分(满分 100 分),将庭院分为 “优秀(≥90 分)、良好(80-89 分)、合格(70-79 分)、待改进(<70 分)” 四级,每季度评价 1 次,优秀庭院授予 “星级庭院” 称号,案例纳入推广素材。
基于前 2 年数据优化品种与物资:淘汰 “低产、难管理” 品种(如挂果少的矮化梨),新增 “高产、多功能” 品种(如可食用菊花、药用紫苏);升级物资设计,将 “自动浇水器” 容量从 1L 增至 1.5L(适配夏季需水量),种植袋增加 “可观察窗口”(方便查看根系生长);优化数智功能,新增 “邻里共享” 模块(居民可线上分享种植照片、预约借用工具),提升互动体验。
9-12 月开展 “产能提升行动”,通过 “品种优化 + 技术指导”,将单院年产能从 “蔬菜 20kg + 水果 5kg + 草药 2kg” 提升至 “蔬菜 25kg + 水果 6kg + 草药 2.5kg”,补城市居民需求比例相应提升,其中蔬菜从 15% 升至 20%、水果从 8% 升至 12%、草药从 30% 升至 40%。
由文化城品牌推广中心牵头,联合外部合作机构开展工作。1-6 月整理 “2 米庭院经济” 案例库,包括 “零经验居民种植成功案例”“微型循环典型案例”,制作宣传视频(3-5 分钟 / 个)、宣传手册,通过行业展会、社区交流等渠道推广;与 50 个同类城市社区签订 “推广合作协议”,提供标准化手册、物资采购渠道、技术培训支持,协助落地试点庭院(每社区 100 个)。
7-12 月打造 “2863 微型庭院” IP,组织 “全国微型庭院经济论坛”(1 次),邀请专家、城市社区代表交流经验;开展 “庭院摄影大赛”“最美产出评选” 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全年吸引外部观摩学习≥80 批次,形成 “可复制、可推广” 的城市微型庭院经济模式。
成立 “2 米庭院专项小组”,由文化城负责人任组长,统筹社区运营、生态资源、农业技术、品牌推广等部门,每月召开推进会,解决物资配送、技术支持等难题;设立 “城市居民监督小组”(20 人,由居民代表组成),每季度监督物资质量、服务响应效率,提出优化建议,整改率 100%。
从 58.6 亿元总投资中划拨 2.34 亿元(占比 4%)作为专项资金,其中 1 亿元用于物资生产(种苗、容器、数智设备),0.54 亿元用于运营维护(技术团队薪酬、APP 运维),0.8 亿元用于培训推广(手册编制、活动组织、外部合作);设立专项账户,由监督小组参与资金监管,每季度公示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率≥95%,违规率 0%。
依托 10 万亩地农业技术团队,建立 “24 小时技术热线 + 线上答疑平台”,确保问题响应及时;与农业院校合作(如省农科院),每年开展 1 次品种优化试验(筛选更适配 2 米空间的作物);数智方面,由平台技术团队负责 APP 迭代(每季度 1 次小更新,每年 1 次大更新),确保系统稳定性(可用率≥99.9%)。
物资安全方面,种苗经检疫(无病虫害),符合《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肥料、农药符合 GB/T 19630 有机标准,无重金属超标;数智设备通过 3C 认证,防水防触电(适配阳台潮湿环境)。
食品安全方面,每季度由文化城检测站抽样检测庭院产出(农残≤0.01mg/kg),检测结果通过 APP 公示,不合格产出禁止食用,指导居民销毁并更换种苗;开展 “食品安全科普”(每半年 1 次),提醒居民 “采收后清洗、未检测不食用”。
物资衔接方面,实施方案中 2 米庭院所需的种苗(矮化小番茄、迷你蓝莓)来自前期《种植类产品清单》的城市适配品种,有机肥(预配营养土)来自《养殖类清单》的粪污处理系统分流,数智设备(传感器、浇水器)来自《数智基础设施类清单》的微型化改造,确保资源不重复、技术同源。
资源衔接方面,10 万亩地种苗基地为 2 米庭院提供 120 万株驯化种苗(占基地产能 5%),有机肥生产站分流 50 吨有机肥(占总量 1.7%),均不影响文化城 3 万人自给自足体系的资源供给。
岗位衔接方面,方案中的农业技术团队、生态循环团队、数智运营团队,均从前期《服务岗位清单》抽调专人(共 30 人),新增 “城市庭院协调员”(20 人,每 500 户 1 人),确保人力配置适配,无需额外大规模增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