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告 > 其他文件

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3 万人自给自足 + 10 万亩生态重构 + 理想社群 + 城乡融合实施方案

  • 2025-08-26 10:08:17 129

一、方案总则

1.1 核心定位

10 万亩土地生态重构为基底,通过 修复 - 保护 - 利用三维联动恢复自然承载力(土壤有机质提升 0.3 个百分点、植被覆盖率从 40% 升至 85%、生物多样性提升 60%);以 3 万人自给自足为支撑,构建 集中生产 + 分散庭院 + 城乡互通的物质供给体系(年产能:粮食 3 万吨 + 蔬菜 6 万吨 + 肉类 0.9 万吨 + 水产 0.9 万吨,自给率 100%,城乡互补率 30%);以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社群内核,打造 自治共建、互助共享、文化认同的高维度理想社群(居民参与率≥85%、互助频次≥1 / 周、归属感≥95%);以城乡融合为路径,通过 空间互联、资源互哺、服务互通打破城乡壁垒(城市 10000 户与农村 10000 户结对,共享房屋 / 庭院、共建生态 / 产业),最终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发展无界协同、社群生活人人向往的目标。

1.2 总体目标

方案分四阶段推进,各阶段时间周期与核心目标(生态 - 自给 - 社群 - 城乡四维协同)如下:

筹备规划期(第 1 1-6 个月):完成 10 万亩地生态勘察与分区规划(规划契合度≥95%)、3 万人自给需求调研与资源统筹(资源到位率 100%)、城乡居民配对与社群架构搭建(结对率≥90%、架构组建率 100%),奠定实施基础。

建设落地期(第 1 7 - 2 12 月)10 万亩地核心区生态修复率≥70%(土壤改良 3 万亩、水系治理 80 公里、植被补植 50 万株);3 万人自给体系成型(集中种植 / 养殖达产率≥85%10000 个庭院经济投产率≥90%);理想社群基础服务覆盖 100%(健康、教育、养老服务落地);城乡融合初见成效(结对家庭共享房屋 / 庭院率≥80%、资源互哺启动)。

运营优化期(第 3 1-12 个月)10 万亩地生态系统稳定(植被覆盖率 85%、碳减排量达标、生物多样性新增 30 种);3 万人自给品质升级(有机产品占比从 60% 升至 80%、城乡互补率 30%);理想社群机制成熟(自治参与率≥85%、互助积分兑换率≥75%);城乡融合深化(基础设施互通率≥90%、产业协同收益占比 15%)。

长效融合期(第 4 1-12 个月):形成 生态 - 自给 - 社群 - 城乡协同标准体系(含修复、运营、治理、融合规范);10 万亩地成为区域生态标杆(年接待观摩≥200 批次);3 万人自给模式与理想社群经验输出(向 50 个同类区域推广);城乡融合实现 无界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身份无差异、产业收益共分),打造 人与自然和谐、人人互助、城乡共生的典范。

二、实施阶段与核心任务

阶段 1:筹备规划期(1-6 个月)—— 勘察调研,基础统筹

核心任务 110 万亩地生态勘察与城乡融合规划

10 万亩地生态规划中心牵头,联合生态研究院、城乡规划院开展工作。1-3 月完成全域勘察:通过卫星遥感、实地采样,摸清 10 万亩地生态痛点(2.5 万亩盐碱地、2 万亩酸化土壤、120 公里淤积水系、3 万亩退化林地)与城乡衔接节点(如城市社区与农村村落接壤带、交通干线周边),划定 生态核心区(3 万亩,原生植被保护)、修复过渡区(4 万亩,土壤 / 水系修复)、生产融合区(2 万亩,衔接自给种植 / 养殖)、城乡衔接区(1 万亩,布局共享空间 / 生态廊道)四大功能区,形成《10 万亩地生态与城乡融合规划图》。

4-6 月制定 分区实施方案:生态核心区(如古树群、原生草甸)实施 封育保护 + 原生植被补植,规划补植乡土树种(国槐、枣树)30 万株、原生草种 450 吨;修复过渡区实施 土壤改良 + 水系治理,规划盐碱地调理剂投放 2 万吨、酸化地有机肥施用 5 万吨,水系清淤 12 万立方米、生态滤料铺设 2.5 万吨;生产融合区规划 有机种植 / 养殖基地,预留 1.5 万亩耕地、0.5 万亩鱼塘,配套生态灌溉管网;城乡衔接区规划 生态廊道 + 共享空间,建设 100 公里城乡绿道(连接城市社区与农村村落)、5 个城乡共享农庄(含共享厨房 / 书房 / 工坊)、3 个生态驿站(提供休憩 / 补给),为城乡居民互动搭建空间载体。

核心任务 23 万人自给自足与城乡资源统筹

由自给运营中心牵头,联合城乡居民代表、种苗基地、有机肥生产站开展工作。1-4 月完成需求与资源调研:调研 3 万人(含城市 10000 户、农村 10000 户)饮食偏好(如城市偏好有机蔬菜 / 水果、农村偏好杂粮 / 禽蛋)、生产能力(农村居民种植经验占比、城市居民参与意愿),形成《城乡自给需求与能力清单》;同步盘点 10 万亩地资源,储备粮食种苗 150 万株、蔬菜种苗 600 万株、果树种苗 30 万株,规划建设 3 座有机肥生产站(年产能 3000 吨,衔接城乡粪污 / 厨余)、2 座农产品加工站(处理粮食 / 蔬菜,供应城乡)。

5-6 月制定 城乡互补的自给方案:集中生产端,在 10 万亩地生产融合区布局 “3 万亩粮食基地(水稻 / 小麦)、2 万亩蔬菜基地(速生叶菜 / 瓜果)、0.8 万亩水产基地(草鱼 / 鲫鱼)、0.2 万亩禽畜基地(猪 / 鸡),由农村居民主导日常管理,城市居民通过 周末志愿劳动参与;分散庭院端,农村 10000 户每户建设 200㎡共享庭院(菜院 / 果园 / 药园),城市 10000 户每户配套 2㎡微型庭院(阳台 / 窗台),农村庭院富余产出(如蔬菜 / 蛋品)补充城市,城市庭院特色产出(如草药 / 盆栽)反哺农村;循环端,规划 城乡厨余 - 有机肥 - 种植闭环,城市社区设置厨余回收点(每 500 1 个),农村设置堆肥站(每 100 1 个),厨余统一处理为有机肥(年产能 500 吨),供应城乡庭院。

核心任务 3:城乡居民配对与理想社群架构搭建

由社群运营中心牵头,联合城乡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1-3 月开展城乡居民配对:按 需求相近、能力互补原则,推动城市 10000 户与农村 10000 “1 1” 结对(如城市老年家庭结对农村有养老经验家庭、城市有儿童家庭结对农村有研学资源家庭),通过 线上沟通 + 线下见面增进了解,结对率≥90%;签订《城乡结对协议》,明确共享内容(如城市居民周末入住农村房屋、农村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活动)、共管责任(如共同管理农村共享庭院)、收益分配(庭院产出 5:5 分成)。

4-6 月搭建 互助型社群架构:一级架构为 城乡社群自治委员会50 人,城乡居民各半,含专业人士 / 居民代表),负责整体决策(如生态项目、自给分配);二级架构为 邻里互助小组300 个,每 100 1 组,城乡居民混合编组),负责日常沟通、互助服务(如老年陪护、物资代购);三级架构为 兴趣社群20 个,如生态志愿社、非遗工坊社、健康养生社),吸引城乡居民按兴趣参与;同步制定《社群互助公约》,明确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规则(如 “1 小时志愿劳动 = 1 积分,1 积分可兑换 1kg 有机蔬菜),开通 社群互助 APP”,上线配对管理、任务发布、积分兑换功能。

阶段 2:建设落地期(第 1 7 - 2 12 月)—— 生态修复,基建成型

核心任务 110 万亩地生态修复与城乡生态互联

由生态修复团队牵头,联合城乡居民志愿队开展工作。7-12 月推进核心区修复:生态核心区完成 20 万株乡土树种、300 吨原生草种补植,设置防护栏与警示标识,禁止人为干扰;修复过渡区完成 1.5 万亩盐碱地、1.5 万亩酸化地改良,清淤 60 公里水系,铺设生态滤料 1.2 万吨,种植芦苇 / 菖蒲 1200 万株;城乡衔接区启动绿道建设(50 公里)、3 个共享农庄(含共享厨房 / 书房)、2 个生态驿站建设,绿道两侧种植蜜源花卉(月季 / 向日葵)100 万株,打造 城乡生态走廊

次年 1-6 月深化修复与互联:修复过渡区完成剩余土壤改良与水系治理,生产融合区完成耕地 / 鱼塘平整、生态灌溉管网铺设(接修复后水系);城乡衔接区完成剩余绿道(50 公里)、2 个共享农庄、1 个生态驿站建设,开通 生态研学路线(城市绿道共享农庄→10 万亩地修复区),每月组织城乡居民 生态志愿活动(如树木养护、水系清理),每人每年参与时长≥10 小时,强化 生态共护意识。

核心任务 23 万人自给体系与城乡物资互通

由自给运营中心牵头,联合城乡生产小组、技术团队开展工作。7-12 月推进集中生产落地:生产融合区完成粮食 / 蔬菜 / 水产 / 禽畜基地基建,播种水稻 / 小麦(1.5 万亩)、定植速生叶菜(1 万亩)、投放鱼苗(40 万尾)、养殖禽畜(猪 3000 头、鸡 15 万只),农村居民组建生产小组(每 50 1 组)负责日常管理,城市居民通过 社群 APP” 预约周末劳动(如播种 / 采收),劳动时长计入互助积分;同步完成农村 10000 个共享庭院基建(土地平整、围栏、灌溉),定植菜苗 / 果苗 / 药苗,城市 10000 户微型庭院物资配送(种植袋、种苗、微型堆肥盒)。

次年 1-6 月实现产能与互通:集中生产区首批粮食(0.75 万吨)、蔬菜(1.5 万吨)、水产(0.45 万吨)、禽畜(0.45 万吨)达产,通过 社群 APP” 人均需求 + 互助积分分配,农村富余蔬菜(0.3 万吨)、蛋品(0.1 万吨)通过城乡配送车(每 2 1 次)补充城市;城市微型庭院首批产出(蔬菜 200 吨、草药 20 吨)通过共享农庄反哺农村,供农村居民兑换或使用;循环系统启动,城市厨余(0.9 万吨)回收至农村堆肥站,生产有机肥 250 吨,供应城乡庭院,实现 厨余 - 肥料 - 种植初步闭环。

核心任务 3:理想社群服务与城乡互动落地

由社群运营中心牵头,联合健康 / 教育 / 文化团队开展工作。7-12 月落地基础社群服务:建设 5 个城乡共享健康驿站(配备全科医生 / 中医理疗师,城乡居民均享)、3 所共享学校(覆盖城乡 3000 名儿童,开设生态 / 非遗课程)、9 个共享养老中心(覆盖城乡 9000 名老人,提供居家护理 / 集中康养);组织 城乡融合活动(如 共享丰收节”“非遗体验日),每季度 1 次,城市居民走进农村体验农耕,农村居民走进城市体验数智服务,参与率≥80%

次年 1-6 月深化社群互助:上线 社群互助 APP” 积分兑换功能,积分可兑换有机农产品、健康服务、非遗体验;组建 银发互助队(城乡老人互助,如城市老人教使用智能设备、农村老人教种植)、儿童伴读队(城乡儿童结对阅读、研学);每月开展 社群议事会(线上 + 线下),城乡居民共同讨论 生态修复、自给分配、服务优化等议题,决策参与率≥75%,践行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理念。

阶段 3:运营优化期(第 3 1-12 个月)—— 社群成熟,城乡协同

核心任务 110 万亩地生态稳定与价值转化

由生态运营中心牵头,联合文旅团队、城乡居民开展工作。1-6 月巩固生态成果:生态核心区植被覆盖率稳定在 85% 以上,修复过渡区土壤有机质提升至 3%,水系水质达 类标准,生物多样性新增 30 种(鸟类 15 种、昆虫 15 种);在城乡衔接区打造 生态研学基地3 个)、有机农产品采摘园10 个),接待城市学校 / 社区研学团队,年接待量≥30 万人次,生态文旅收入反哺生态修复(年投入 500 万元)。

7-12 月推动生态价值共享:将 10 万亩地有机农产品(粮食 / 蔬菜 / 水果)打造为 “2863 生态品牌,通过社群 APP、外部电商平台销售,城乡居民按 参与度分红(农村生产小组占 60%、城市志愿居民占 30%、生态维护基金占 10%);开发 生态认养项目(城市家庭认养农村庭院果树 / 菜地),认养费用于庭院维护,认养家庭可远程查看生长情况、周末采收,年认养量≥5000 户,实现 生态价值 - 经济收益 - 城乡共享闭环。

核心任务 23 万人自给品质升级与城乡互补深化

由自给运营中心牵头,联合数智技术团队开展工作。1-6 月提升自给品质:集中生产区有机认证率从 60% 升至 80%,引入无土栽培(垂直农场种植叶菜,产能提升 40%)、生态养殖(禽畜散养比例从 30% 升至 50%);农村共享庭院新增 药食同源品种(枸杞 / 山药),单院产能提升 10%;城市微型庭院推广 立体种植(悬挂式种植袋,产能提升 50%);数智化覆盖至 90%,通过 自给中台实现 种植 - 采收 - 分配 - 溯源全流程区块链记录,城乡居民可查询农产品生长数据。

7-12 月深化城乡互补:建立 城乡物资互通平台,农村富余禽蛋 / 杂粮通过平台直供城市,城市富余日用品 / 数智设备反哺农村;开展 自给技能交流(农村居民教城市居民种植 / 养殖,城市居民教农村居民数智工具使用),每月 1 次,培训覆盖率≥90%;循环系统升级,城市厨余回收率从 80% 升至 90%,农村堆肥产能提升至 800 吨,供应城乡庭院与集中生产区,化肥使用量减少 60%

核心任务 3:理想社群自治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深化

由社群自治委员会牵头,联合邻里小组开展工作。1-6 月推进社群自治:制定《社群自治章程》,重大事项(如生态项目、自给分配)通过 社群 APP 投票决定,参与率≥85%;完善 时间银行制度,志愿劳动积分可兑换健康咨询、家政服务、生态研学名额,年积分兑换率≥75%;组建 社群调解队(城乡居民各半),解决邻里纠纷,调解成功率≥95%

7-12 月强化精神共鸣:开展 社群年度榜样评选(如 生态卫士”“互助模范”“自给能手),评选结果通过社群 APP 公示,榜样分享经验;组织 城乡社群盛典,城乡居民共同表演节目(农村非遗歌舞、城市数智展示),增强文化认同;开通 社群电台,分享城乡居民故事、生态动态,每周 1 期,收听率≥80%;开展 自然教育活动(城乡儿童共同观察 10 万亩地动植物、制作生态手账),年活动≥50 场,培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

阶段 4:长效融合期(第 4 1-12 个月)—— 标准输出,共生固化

核心任务 1生态 - 自给 - 社群 - 城乡标准体系构建

由规划设计中心牵头,联合生态、自给、社群团队开展工作。1-6 月总结经验形成标准:编制《10 万亩地生态修复与城乡融合标准》(含勘察、修复、生态价值转化规范)、《3 万人自给自足与城乡互补标准》(含种植、养殖、循环规范)、《理想社群治理与互助标准》(含架构、服务、文化规范),邀请行业专家评审,确保科学性与可复制性。

7-12 月发布与推广标准:通过行业展会、学术论坛发布三大标准,出版《2863 计划城乡融合实践指南》;开设 标准培训课程,面向 50 个同类区域提供技术培训(如生态修复、社群治理),输出经验与技术,年培训≥1000 人次。

核心任务 2:城乡融合 无界化实现

由城乡融合中心牵头,联合政府、企业开展工作。1-6 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共享健康驿站升级为 微型医院,开通与三甲医院的远程手术协助;共享学校引入城市优质师资,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同步;养老中心实现 居家护理 - 集中康养无缝衔接,城乡老人享受同等服务价格与质量。

7-12 月固化城乡共生模式:建立 城乡产业协同基金(每年从生态文旅、农产品销售中提取 15% 注入),支持城乡合作项目(如农村非遗工坊 + 城市设计团队);取消 城市 / 农村居民身份标识,统一为 “2863 社群居民,享受同等权益(如生态收益分红、社群决策参与);每年举办 全国城乡融合论坛,推广 “2863 模式,吸引≥100 个区域加入 城乡融合联盟,推动 人与自然和谐、人人互助、城乡共生理念全国落地。

三、保障机制

1. 组织保障

成立 “2863 计划城乡融合专项委员会,由文化城负责人任主任,统筹生态、自给、社群、城乡融合团队(共 250 人),每月召开协同推进会,解决跨板块难题;设立 城乡居民监督团100 人,城乡各半),每季度监督生态修复进度、自给分配公平性、社群服务质量、城乡融合成效,提出整改建议,专项委员会 1 个月内反馈整改方案,整改率 100%

2. 资金保障

58.6 亿元总投资中划拨 29.3 亿元(占比 50%)专项用于本方案,其中 9.77 亿元用于生态修复(土壤改良、水系治理、生态驿站),9.77 亿元用于自给体系(种植 / 养殖设施、数智设备、循环系统),5.86 亿元用于社群建设(服务中心、活动组织、互助基金),3.9 亿元用于城乡融合(绿道、共享农庄、协同基金);设立 长效运营基金(每年从生态文旅、农产品销售收益中提取 20% 注入),确保资金可持续。

3. 技术保障

组建 “2863 技术专家库(含生态修复、农业技术、数智系统、社群治理、城乡规划专家 60 人),提供技术咨询与难题攻关;与农业院校(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研究院(中科院生态所)、数智企业(华为、阿里)、城乡规划院建立长期合作,每年引入 2-3 项新技术(如生态修复菌剂、AI 社群管理系统、城乡物流调度平台);开展城乡居民技术培训(每年 2 次),提升数智工具使用、生态养护、自给生产能力,培训覆盖率≥95%

4. 文化与安全保障

文化保障方面,建立 城乡文化传承人制度(非遗传承人、乡土文化达人、城市数智达人共 30 人),定期开展文化培训;将 生态和谐、互助共享、城乡无界理念纳入城乡居民日常教育(社区学校课程、老年大学讲座),从儿童到老人全面培育文化认同。

安全保障方面,生态安全上,建立 生态灾害应急预案(暴雨、病虫害),储备应急物资,每年开展 1 次应急演练;食品安全上,每季度检测自给农产品(农残≤0.01mg/kg、兽残≤0.001mg/kg),结果公示;社群安全上,完善城乡安防系统(摄像头、智能门禁),建立 邻里互助预警机制,确保居民生活安全;城乡融合安全上,规范共享房屋 / 庭院的使用权限,明确责任划分,避免纠纷。

四、衔接前期清单说明

生态修复方面,10 万亩地修复物资(土壤调理剂、水生植物、监测设备)衔接前期《生态修复与乡村环境重塑类清单》,城乡生态廊道建设衔接《数智基础设施类清单》的绿道系统,确保生态修复与城乡空间互联协同。

自给自足方面,3 万人自给的种植 / 养殖品种、数智设备、循环体系,衔接前期《种植类产品清单》《养殖类产品清单》《庭院经济实施方案》,城乡互补模式拓展了前期 集中 + 分散的自给框架,新增城市微型庭院与农村共享庭院的互通机制。

社群与城乡融合方面,理想社群架构衔接前期《服务岗位清单》《健康服务清单》,城乡结对与共享空间建设衔接前期《城乡 20000 户共享共住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 空间共享、资源互哺、服务互通的融合维度,确保与前期方案无缝衔接、升级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