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告 > 其他文件

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城乡 20000 户共享共住 + 共享共管庭院实施方案

  • 2025-08-26 09:08:06 18

2863 城乡共生模式实施方案

为落地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城乡 20000 户共享共住 + 共管庭院目标,方案依托 10 万亩地生态资源与 3 万人自给自足体系,以 “1 户城市居民 + 1 户农村居民为协作单元,分三阶段推进 资源统筹 - 改造落地 - 协作运营全流程,构建 居住融合、产业互补、生态共护的城乡共生模式,以下为具体实施方案(无表格版)。

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城乡 20000 户共享共住 + 共享共管庭院实施方案

一、方案总则

1.1 核心定位

依托 10 万亩地生态重塑资源(乡土种苗、有机肥、数智技术),深度衔接文化城 3 万人自给自足体系,以 “1 户城市居民 + 1 户农村居民为基础协作单元,通过农村房屋功能改造适配城乡共住需求,通过庭院分区共管实现种植养殖产出共享,通过资源循环系统构建城乡协同链路,最终形成 居住无界、产业互补、生态共护的城乡共生新格局。

1.2 总体目标

方案分三个阶段推进,各阶段时间周期与核心目标如下:

筹备建设阶段(第 1 年,1-12 个月):完成 10000 户农村房屋改造,改造达标率需达 100%,城乡居民对改造效果的满意度≥90%;建成 10000 个共享庭院,基建工程完成率 100%,种苗定植率≥95%;搭建 城乡共享中台,数智设备接入率 100%,针对城乡居民的操作培训覆盖率≥90%

运营优化阶段(第 2 年,13-24 个月):共享庭院实现产能达标,单庭院年供应蔬菜 150kg、水果 50kg、草药 10kg、蛋品 20kg,整体产能达标率≥90%;构建完整生态循环闭环,城乡厨余回收利用率≥80%,庭院种植所需有机肥自给率 100%,废弃物资再生率≥90%;城乡协作机制成熟,协作纠纷率≤5%,城市居民参与庭院管理频次≥1 / 周,农村居民参与频次≥3 / 周。

长效推广阶段(第 3 年,25-36 个月):形成可复制的 城乡共享标准体系,涵盖房屋改造、庭院运营、生态循环等全流程规范;提升综合效益,共享产出占城乡居民需求的比例从 30% 提升至 40%,城市端垃圾减量 50%,农村端化肥使用量减少 40%;打造 “2863 城乡共生” IP 品牌,每年吸引外部观摩学习≥100 批次。

二、实施阶段与核心任务

阶段 1:筹备规划期(0-3 个月)—— 夯实基础,明确需求

核心任务 1:城乡需求调研与配对

由文化城社区运营中心牵头,城乡居民代表委员会配合开展工作。首先完成入户调研,针对城市 10000 户居民,重点了解其种植品类偏好、共住频率需求、数智设备接受度;针对农村 10000 户居民,重点排查房屋现状、庭院基础条件、协作意愿,最终形成《城乡需求匹配表》。在此基础上,按 需求相近、地域就近原则推进 “1 1” 配对,例如城市老年家庭优先匹配农村有养老服务经验的家庭,配对结果公示 7 天,确保异议率≤3%。最后组织城乡配对家庭签订《城乡共享共住协议》与《庭院共管协议》,明确房屋使用权限(城市居民主要使用时段为周末及假期,年均约 120 天;农村居民负责日常使用)、庭院管理分工、产出 5:5 分配比例及双方责任义务。

核心任务 2:资源统筹与规划设计

10 万亩地生态资源中心牵头,规划设计院配合完成资源盘点与方案设计。资源盘点方面,统计 10 万亩地可调拨的核心资源,包括 660 万株种苗(含速生叶菜、乡土果树等品类)、1100 吨有机肥(其中 100 吨来自 3 万人粪污处理系统分流,1000 吨来自农村秸秆堆肥)、1 万台智能屏与 1 万台视频监控等数智设备。方案设计方面,农村房屋改造按 基础保障 + 生活兼容 + 空间灵活三维度推进,基础保障聚焦防滑处理、适老设施配置,生活兼容重点设计双灶台(天然气 + 柴火灶)、智能接口预留,空间灵活则配置折叠家具与共享储物设施,每户改造图纸公示后定稿;共享庭院按 100-200/ 院规划,划分菜院(40%)、果园(30%)、花园(10%)、药园(10%)、百草园(5%)、观赏性小动物园(5%)六大功能区,明确标注城乡共管分区(各占 50%)。

阶段 2:建设落地期(4-12 个月)—— 改造基建,物资就位

核心任务 1:农村房屋共享改造实施

由工程建设团队牵头,城乡居民监督小组全程配合,按 先试点后推广节奏推进改造。4-6 月完成首批 1000 户改造试点,总结施工经验后,7-11 月开展批量改造,12 月完成全部 10000 户改造。施工内容分为三部分:适老改造,每户安装 4 根通用不锈钢扶手(适配农村不同墙体类型,承重≥150kg)、3 盏人体感应智能夜灯、15㎡防滑地垫;功能改造,厨房加装天然气与柴火双灶台(柴火灶配套油烟净化器),卫生间安装 100L 压力水箱(解决农村水压不稳问题),全屋预留 10 5G/WiFi 插座;空间优化,每户配置 1 张实木折叠床(展开 1.8m×2m,折叠后占空 0.5㎡)、2 组多层共享储物架、20㎡隔音棉(提升共住舒适度)。改造完成后,由城乡居民共同参与验收,验收通过率需≥95%,出具《房屋改造验收报告》,同步配置冰箱、洗衣机等基础家电(纳入文化城共享资产)。

核心任务 2:共享庭院基建与物资部署

由庭院运营团队牵头,10 万亩地物资调配中心配合推进。4-5 月完成庭院基建,包括土地平整、50m / 院竹制分区围栏、1 / 院智能灌溉系统(含智能电磁阀与手动阀)、小动物园设施(1 / 院竹制鸡笼、20m / 院鱼塘尼龙围栏)。6-7 月开展种植物资部署,完成 60 / 院菜苗、2 / 院果苗、4 / 院药草苗定植,同步配置 1 / 院共享种植工具组、2 / 院有机肥、20 / 院生物农药(苦参碱 / 印楝素制剂)。8 月部署数智物资,每院安装 1 7 英寸智能屏(接入土壤湿度、动物喂食记录)、1 台防水视频监控(城乡居民共享查看权限),为 20000 户城乡家庭开通共享 APP 账号(每户 1 个)。9 月投放养殖物资,每院投放 5 只芦花鸡、10 尾本地鲫鱼、2 只家兔,配置 1 个定时喂食器。9-10 月开展基础培训,由农村居民传授种植养殖实操技能,城市居民讲解数智设备操作方法,确保培训覆盖率 100%、考核通过率≥85%

核心任务 3:城乡循环体系搭建

由生态循环中心牵头,城乡回收团队配合构建循环链路。10 月完成厨余处理系统部署,为城乡 20000 户家庭各配置 1 个分类厨余收集桶(标注 可堆肥 / 不可堆肥),每院放置 1 300L 共享堆肥箱与 1 个温度监测贴,培训农村居民掌握堆肥操作(1 个月腐熟周期)。11 月搭建废弃回收系统,按每 10 1 个标准设置 1000 个城乡回收点,每院配置 10 条可降解回收袋,明确回收品类(废弃种苗、工具包装、旧种植袋等),定期转运至 10 万亩地再生系统,加工为育苗盘。12 月建立物资反馈机制,将首批 5 万个再生育苗盘(5 / 院)分配至共享庭院,用于次年种苗培育。

阶段 3:运营维护期(13-36 个月)—— 共管运营,优化提升

核心任务 1:共享庭院共管运营

由城乡协作小组牵头,庭院技术支持团队(10 人,每 1000 院配置 1 人)提供技术支撑,按《共管协议》明确分工协作机制。农村居民负责日常管理,包括每日庭院巡查(浇水、动物喂食)、每周 1 次堆肥翻堆、病虫害初期防治(使用生物农药);城市居民通过远程 + 周末参与模式,远程查看智能屏数据(土壤湿度、喂食记录),每 2 周周末参与 1 次采收,每月参与 1 次动物清洁与产出分配;技术支持团队提供 24 小时响应服务,通过电话或上门指导解决种植养殖难题。

产出管理方面,使用共享 APP 或纸质记录册记录每次采收量(如蔬菜 5kg、蛋品 1kg),系统自动按 5:5 比例拆分;城市居民周末通过共享冷链箱(保温 12 小时)带走分配产出,剩余部分由农村居民代存至社区冷链冷库,需时可预约提取;每季度由社区检测站抽样检测产出(农残≤0.01mg/kg),合格后方可分配,不合格产品及时销毁并指导整改。

季节调整方面,冬季(12-2 月)增补耐寒种苗(如耐寒草莓、菠菜)与 100/ 院庭院保温膜,将观赏动物移入室内简易棚;夏季(6-8 月)配置 50/ 院遮阳网、驱蚊草盆栽与防虫贴,每天为鱼塘增氧 2 小时。

核心任务 2:数智化协同管理

由数智运营中心牵头,平台技术团队配合落地 城乡共享中台功能。数据同步功能实现庭院智能屏实时上传土壤湿度、动物喂食、堆肥温度数据,共享 APP 同步更新,数据异常时(如土壤缺水)自动推送预警至城乡居民;任务管理功能按月发布共管任务(如 “3 月播种玉米”“9 月采收苹果),居民完成后打卡,积分纳入协作激励体系;沟通互动模块内置即时聊天功能(方便城乡居民沟通)、24 小时问题反馈通道、经验分享区(交流种植技巧);数据分析功能每季度生成《庭院运营报告》,涵盖产能、协作频次、循环数据,为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核心任务 3:协作优化与培训提升

由社区运营中心牵头,培训中心配合完善协作机制。每季度召开线上 + 线下结合的城乡协作座谈会,收集分工不均、设备故障等问题,1 个月内制定整改方案;每年开展 2 次进阶培训,3 月聚焦 数智设备高级操作9 月围绕 高产能种植技巧,提升城乡居民共管能力;设立激励机制,每月评选 100 协作之星(奖励共享工具或种苗),每季度评选 50 循环先锋(奖励有机肥或再生物资),积分可兑换家政、医疗咨询等社区服务。

三、保障机制

1. 组织保障

成立 城乡共享专项小组,由文化城负责人担任组长,统筹社区运营、生态资源、工程建设、数智运营等部门,每月召开推进会解决实施难题;设立 城乡纠纷调解委员会,由律师、居民代表、技术专家组成,纠纷调解响应时间≤48 小时,调解成功率≥95%

2. 资金保障

58.6 亿元总投资中划拨 11.72 亿元(占比 20%)作为专项资金,其中 5 亿元用于农村房屋改造,3 亿元用于庭院基建,1.72 亿元用于数智平台搭建,2 亿元用于运营维护;设立专项账户,由城乡居民监督小组参与资金监管,每季度公示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率≥95%、违规率 0%

3. 技术保障

依托 10 万亩地技术团队,提供种苗培育、有机肥生产、数智设备运维等技术支持,设立 24 小时技术热线;与农业院校、数智企业建立外部合作,对接三甲医院远程医疗资源、农业大学种植技术,每年更新 1 次技术方案(如引入更优矮化种苗、升级共享 APP 功能)。

4. 安全保障

房屋改造后需满足抗震≥7 度标准,每半年开展 1 次安全检查(覆盖消防设施、电路、建筑结构),隐患整改率 100%;共享产出需经社区检测(农残、兽残),合格后方可分配,建立区块链 检测 - 追溯体系(记录种植养殖全流程);每年为观赏动物接种禽流感、兔瘟等疫苗,检疫率 100%,发现疫情立即隔离并启动应急预案。

四、效果评估与优化

1. 评估指标

每季度开展 1 次效果评估,涵盖四大维度:协作运营维度,核心指标为城乡协作频次(城市≥1 / 周、农村≥3 / 周)、纠纷率(≤5%)、居民满意度(≥90%);庭院产能维度,核心指标为单院年产能(蔬菜 150kg + 水果 50kg + 草药 10kg + 蛋品 20kg)、产能达标率(≥90%)、产出合格率(100%);生态循环维度,核心指标为厨余回收率(≥80%)、有机肥自给率(100%)、废弃再生率(≥90%);数智应用维度,核心指标为平台活跃度(≥80%)、设备故障率(≤3%)、预警处理率(100%)。

2. 优化机制

对未达目标的指标(如产能不达标、居民满意度低),1 个月内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如更换适配种苗、调整城乡分工),次月复查整改效果;每年总结运营经验,更新《城乡共享共住规范》《庭院共管技术手册》,形成可复制的 “2863 模式,第 3 年向外部区域推广。

五、衔接前期清单说明

物资衔接方面,实施方案中农村房屋改造所需的扶手、双灶台,共享庭院所需的种苗、智能灌溉设备,城乡循环所需的堆肥箱、可降解回收袋,均来自前期《城乡 20000 户共享共住物资清单》,按实施阶段分批次部署,确保物资利用率 100%。资源衔接方面,10 万亩地调拨的种苗、有机肥,分别衔接前期《种植类清单》《养殖类清单》;数智设备部署衔接《数智基础设施类清单》,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岗位衔接方面,方案中的庭院技术团队、生态循环团队、数智运营团队,均从前期《服务岗位清单》抽调,新增 20 城乡协作专员(每 500 户配置 1 人),确保人力配置适配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