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读 >> 地方实践政策解读

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计划)3万人自给自足项目功能与建设内容规划(草案)(配套城市边缘10万亩乡村生态区)

  • 2025-08-26 18:30:55 17

一、核心定位

3万人生命共同体”为核心,依托10万亩乡村生态区构建“城乡融合、数智赋能、生态闭环、文化共生”的自给自足系统,实现“居住有温度、饮食自供给、健康有保障、数智无障碍、文化有传承、劳动有价值”的理想生活范式。

 

二、空间布局总纲

采用“一心三圈”结构:

核心生活圈(占地5000亩):集中布局居住、公共服务、数智中枢设施,满足3万人日常居住与社群互动;

生态农业圈(10万亩乡村区):划分种植、养殖、加工、生态修复功能区,实现食物全链条自给;

文化体验圈(嵌入核心圈与农业圈):串联活态文化空间与自然教育场景,形成“生活即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数智联动圈:通过云端系统链接三大圈层,实现资源调度、数据互通、权益量化的全流程智能化。

 

三、核心功能与建设内容

(一)大宅院社群居住系统(核心生活圈)

功能目标:构建“一碗热汤”的代际共生空间,实现40%家庭四世同堂、30%家庭三代同住的社群格局。

1. 居住组团(占地2000亩):

设计“联排式合院”(60-150㎡),每户预留“弹性空间”(可拼接成家庭聚会区),配套智能伸缩餐桌、适老化卫浴(满足老年人起夜安全)、儿童活动暗柜(收纳玩具);

规划12个“共享院落”(每个占地5亩),含共享厨房(配备智能厨具,支持20户拼餐)、共享菜园(每户认领3㎡菜畦)、露天剧场(用于家庭节庆活动)。

2. 社群互动空间:

1个“生命树广场”(占地10亩):设巨型LED屏实时展示居民贡献(如“张叔帮李婶修家电+5积分”)、生日祝福、社群成就,周边布局紫藤花架(供邻里闲聊);

6个“共创工坊”(每个300㎡):配备3D打印机、木工工具、智能家居测试台,供居民合作研发手作(如老人设计的园艺工具、年轻人开发的适老APP);

10个“共享书房”(每个150㎡):藏书5万册,设“预约取书柜”(支持跨书房调书)、亲子阅读区(配备AR绘本阅读器);

3个“银发创客空间”(每个200㎡):提供电子元件、园艺工具、非遗材料,支持老年人开发实用小物件(如智能浇花器、手工布鞋),成果通过社群平台兑换权益。

(二)10万亩生态农业闭环系统(生态农业圈)

功能目标:实现3万人年均粮食、蔬菜、肉蛋、水果100%自给,农业废弃物100%循环利用。

1. 分区规划:

有机种植区(6万亩):

粮食基地(3万亩):种植水稻、小麦、杂粮,采用“智能灌溉系统”(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AI自动调度雨水收集池水源);

蔬菜园(2万亩):划分“家庭认领区”(每户30㎡,自种自收)和“集体种植区”(由专职农户管理,供共享厨房与兑换),配套无人机巡检(监测病虫害)、区块链溯源(扫码查看种植记录);

果林园(1万亩):种植桃、梨、柑橘等,林下套种中草药(如金银花、薄荷),既提升土地利用率,又为中医馆提供原料。

生态养殖区(2万亩):

畜禽养殖(1.2万亩):采用“种养结合”模式,猪、鸡粪便经沼气工程处理为有机肥,养殖规模按“每人年均50kg肉蛋”测算(约存栏猪3000头、鸡5万只);

水产养殖(0.8万亩):开挖生态鱼塘(配套水生植物净化区),养殖鱼、虾、鸭,鱼塘水用于灌溉周边菜地,形成“塘-田”循环。

循环处理区(1万亩):

废弃物处理中心:设厨余垃圾生物降解站(日处理50吨,产出有机肥)、秸秆粉碎厂(加工为饲料或食用菌培养基)、再生工坊(旧物改造,如废木做花架、旧衣改抹布);

雨水收集系统:修建100个蓄水池(总容量10万立方米),结合智能管网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补水。

生态修复区(1万亩):

防护林带(0.6万亩):沿农业区边缘种植杨树、刺槐,配备智能火情监测仪;

湿地净化区(0.4万亩):修复自然湿地,净化养殖尾水与生活污水,同时作为“生态教育基地”(设观鸟台、湿地科普馆)。

(三)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系统

功能目标:实现“预防-诊疗-康养”全链条覆盖,医疗服务覆盖率100%,慢性病管理率90%以上。

1. 核心医疗设施:

社区医院(占地50亩):设全科诊室、智能诊疗舱(3台,3分钟完成基础体检)、儿科中心,配备50名医护人员,提供免费基础医疗服务;

中医馆(2000㎡):邀请10名名老中医坐诊,设针灸室、中药房(药材来自生态农业圈),开发“VR中医教学系统”(记录老中医推拿手法供学习);

康体中心(5000㎡):含恒温泳池、慢性病运动教室(如糖尿病瑜伽班)、康复器械区,配套AI教练(实时纠正动作)。

2. 全周期服务体系:

新生儿:发放“健康数字画像”(含基因检测、疫苗提醒),配套母婴护理站(提供免费催乳、育儿指导);

成年人:配备“压力监测手环”(1万只,异常时推送森林疗愈课),设“职场健康门诊”(解决颈椎、腰椎问题);

老年人:智能药盒(定时提醒服药,漏服时社区护士上门)、“银发健康食堂”(按慢性病定制餐食,如低钠餐、杂粮粥)。

3. 预防医学网络:

健康文化广场(占地10亩):设LED屏播放健康科普、每周举办“健康故事会”(居民分享控糖、减脂经验);

家庭医生签约制:每200户配备1名家庭医生,每月上门1次,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与数智平台互联)。

(四)数智平权生活系统

功能目标:实现“技术无壁垒”,让老人与儿童均能便捷使用数智工具,生活服务响应时间≤10分钟。

1. 智能基础设施:

5分钟微出行圈:投放智能接驳车(20辆,每3分钟一班)、共享电动车(500辆)、智能轮椅(100辆,老年人免费租用),配套50个智能停车点;

智能家居普及:为每户安装语音控制终端(支持方言识别),实现“说句话开灯、调温、预约服务”;

数智服务中心(1000㎡):设“技术帮扶站”(20名志愿者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远程服务舱”(对接外部专家的远程医疗、在线教育)。

2. 大数据管理平台:

健康数据中台:整合居民体检数据、手环监测数据,AI自动生成健康预警(如“王阿姨血糖连续3天偏高,建议就诊”);

生态数据联盟:链接10万亩农业区传感器(土壤湿度、水质)与社区碳足迹仪表盘,居民可查看“家庭年度碳减排量”(兑换生态权益);

社群服务系统:开发“邻里互助APP”(发布需求如“求借梯子”,响应者获积分)、“权益兑换平台”(积分可换有机菜、文化课程)。

(五)社群经济循环系统

功能目标:构建“无货币交易”的价值网络,劳动价值100%量化,资源利用率95%以上。

1. 核心交易场景:

共创工坊(6个,每个5000㎡):居民可申请场地开展生产(如面包师做馒头、程序员开发APP),产品通过“需求屏”接受预订(如“王奶奶预订2个无糖馒头”);

手作市集(每周六开放,占地5亩):居民交换劳动成果(如“用自种青菜换手工果酱”),交易记录计入“权益账户”;

共享厨房(12个,每个1000㎡):配备大型厨具,居民可租用制作批量食品(如月饼、腌菜),多余部分通过平台兑换其他商品。

2. 福利权益体系落地:

积分量化标准:1小时农业劳动=20积分,1次邻里互助=5积分,1件旧物改造=10积分;

兑换场景:

消费券:积分可兑换生态农业圈的蔬菜、肉类(10积分=1斤有机菜);

保险:累计1000积分可兑换1年健康险,3000积分兑换财产险;

碳汇金:个人年度碳减排100kg=100元,可兑换生态旅行(如湿地观鸟)。

(六)文化根脉传承系统

功能目标: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形成“人人参与传承”的氛围,年度文化活动参与率≥80%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