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2863个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的建设者、守护者、共生者——
是扎根土地的村民,是拥抱变革的新居民,是深耕生态的企业,是跨界创新的伙伴;
我们跨越山川湖海,联结城乡经纬,以10万亩土地为纸,以数智技术为笔,共同书写“共生”的答案。
今天,我们站在文明转型的路口,向自然立约、向彼此承诺、向世界宣告:
一、以生态为根,守牢“共生底线”
我们深知:地球不是“资源仓库”,而是所有生命的共同体。
我们承诺:不越生态红线——碳汇林不砍、湿地不填、土壤不污,让每寸土地的承载力都成为不可突破的底线,2863个文化城的森林覆盖率永不低于80%,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100%。
我们践行:循环代谢法则——你的菌渣是我的饲料,我的中水是你的灌溉,他的光伏电力照亮整个网络,让“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成为每个节点的本能。
我们共识:生态贡献即生存权——碳汇养护者、垃圾分类员、物种守护者,凡为生态付出者,必获生态回馈(碳积分可兑生活所需,生态资产可传子孙)。
二、以数智为脉,激活“共生动能”
我们相信:技术不是割裂的工具,而是联结的神经。
我们拒绝:技术异化——不把数据当枷锁,不将算法凌驾于人,数智工具永远服务于“让生活更简单、让联结更温暖”(老人不会用智能设备?必有邻居代操作;数据共享?必以隐私保护为前提)。
我们推动:技术平权——偏远文化城与核心节点共享同一套AI种植模型,山区孩子与城市少年同上一堂VR农耕课,让数智红利像阳光一样普惠每个角落。
我们共建:可信网络——用区块链存证每份贡献(你种的树、他研发的技术),用智能合约分配每份收益,让“付出有记录、价值不辜负”成为网络的铁律。
三、以市场为桥,畅通“共生循环”
我们明白:流动创造价值,共生超越竞争。
我们打破:壁垒与垄断——2863个文化城的资源(土地、产能、服务)向所有节点开放,东北的寒地米可直供海南,西南的中药材能直达西北,价格由供需对话,而非层级决定。
我们遵循:贡献定价法则——谁养护的碳汇多,谁分享的收益多;谁研发的技术惠及广,谁获得的回报厚;企业、村民、居民按“贡献度”分配生态通证,没有身份差异,只有价值权重。
我们守护:小微活力——农户的小菜园可接入全球订单,手艺人的非遗品能链上交易,让每个微小的创造都能在网络中找到回响。
四、以人文为魂,厚植“共生土壤”
我们坚守:差异不是隔阂,多元方显生机。
我们尊重:在地之根——你的方言、他的节庆、我的非遗,都是网络的文化基因(苗寨的银饰锻造、江南的桑蚕技艺、西北的剪纸艺术,都将通过元宇宙永续传承)。
我们践行:代际共生——老人教孩子辨认五谷,孩子教老人玩转直播,让“过去的智慧”与“未来的想象”在共享菜园里相遇,在文化礼堂中共舞。
我们拥抱:跨界对话——城里人的现代设计可赋能乡村手作,村民的农耕经验能启发城市社区,没有“城乡之别”,只有“彼此需要”。
五、以全球为域,拓展“共生边界”
我们期待:地球村没有孤岛,人类命运休戚与共。
我们共享:中国方案——将“一村一品+数智循环”的实践转化为可复制的标准,让非洲的村庄也能用上我们的AI节水技术,让东南亚的农户也能参与全球碳汇交易。
我们学习:世界智慧——引进荷兰的温室技术、借鉴日本的介护经验、融合欧洲的生态理念,在互学互鉴中完善共生网络。
我们共创:全球生态契约——用2863个节点的实践证明:人类可以不掠夺自然、不内卷彼此,而是通过协同让地球更健康、生活更丰盈。
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当2863个文化城的碳汇林连成一片绿带,当119246家企业的生态契约织成一张网络,当数亿人的双手握在一起——
我们终将证明:
共生不是理想,而是文明存续的必由之路;
2863不是数字,而是人类对未来的郑重承诺。
从此刻起,每个节点都是起点,每次行动都是答案。
2863共生网络全体成员
2025年8月5日
上一篇 + 无
下一篇 +全国统一大市场子平台运营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