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告 > 公告公示

2863数智生态全国协同规则

  • 2025-08-22 09:08:57 2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制定目的与依据

为推动2863个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下称“文化城”)实现“全国一盘棋、全球共协同”,构建“生态共护、数智共联、产业共兴、民生共享”的全域共生网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乡村振兴促进法》《数据安全法》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国内外法律法规与国际公约,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全国2863个文化城、各文化城42家核心企业、区域共生枢纽及参与协同的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国际组织等,是各方参与数智生态协同的基本遵循。

第三条 核心原则

1. 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保护是协同前提,任何产业活动、数智应用不得突破生态底线(如碳汇红线、污染排放标准);

2. 数智赋能原则:以统一数智标准为纽带,实现生态数据、产业数据、民生数据的可信流通与智能匹配;

3. 利益共生原则:按“贡献度”分配协同收益,生态保护者、技术创新者、民生参与者均获合理回报;

4. 开放兼容原则:对接国际生态标准与数智规则,推动中国数智生态模式的全球化适配与输出。

第二章 生态协同规则

第四条 生态基准线统一

1. 碳汇核算标准:1亩乔木林年固碳量≥1.2吨、1亩灌木林≥0.8吨,碳汇数据由“万城链”区块链实时存证,核算方法符合《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及ISO 14064国际标准;

2. 污染排放标准:文化城污水排放COD50mg/L、土壤重金属含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95%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每个文化城需保留≥10%的原生生态区域(如湿地、林地),禁止开发或改变用途,区域内物种数量年均增幅≥1%

第五条 生态资产核算与交易

1. 生态资产数字化:将碳汇、有机农田、非遗技艺等转化为可计量的“数智生态资产”,1吨碳汇=1个“生态通证”,1亩有机农田年产出=50个生态通证,资产数据上链存证,归属权清晰可追溯;

2. 跨区域交易机制:生态盈余文化城(如碳汇林丰富区域)可将生态通证出售给生态缺口区域(如工业占比高的文化城),交易通过“全国生态交易平台”完成,收益的60%归资产所属地,40%纳入全国生态基金用于生态修复;

3. 全民参与机制:居民/村民参与碳汇林养护、垃圾分类等生态实践,按“10小时劳动=1个生态通证”核算,通证可兑换公共服务(如医疗折扣、教育资源)或商品(如有机农产品)。

第三章 数智协同规则

第六条 数智底座统一标准

1. 区块链主网协议:全国文化城统一接入“万城链”主网,采用“联盟链+公有链”混合架构——生态数据、资产交易等核心信息上联盟链(节点包括文化城、区域枢纽、监管机构),民生服务、公开数据等上公有链(向社会开放查询),符合《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2. 数据接口标准:生态监测数据(如土壤墒情、空气质量)采用GB/T 35628-2017国家标准接口,产业数据(如产能、订单)采用JSON-LD格式,民生数据(如健康档案)遵循《居民健康卡数据标准》,确保跨城、跨领域数据无缝互通;

3. 安全合规要求:数据采集需符合“最小必要”原则,个人信息去标识化处理(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跨境数据流动需通过国家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核心算法(如生态风险预警模型)向国家网信部门备案。

第七条 数智资源共享机制

1. 技术共享平台:文化城及企业的数智技术(如AI种植模型、中医AI诊断算法)需接入“全国数智技术库”,供全网按需调用,技术提供方按使用量获得生态通证(1次调用=0.1个通证);

2. 算力协同调度:依托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建立文化城算力资源池,东部文化城的闲置算力优先调度至西部文化城(如农产品溯源算力需求),调度费用按成本价结算,差额由全国生态基金补贴;

3. 数字孪生互联:每个文化城需构建1:1数字孪生体(三维地理信息+实时动态数据),接入“全国数字孪生总平台”,实现跨城虚拟协同(如远程规划、应急推演),孪生数据更新频率≥1小时/次。

第四章 产业协同规则

第八条 产业分工与协同

1. 全国产业图谱:按“生态禀赋+数智优势”划定文化城主导产业——东北文化城聚焦寒地作物(如蓝莓、林下参),西南文化城聚焦中药材(如三七、天麻),沿海文化城聚焦海洋康养(如深海理疗、海洋生物提取),避免同质化竞争;

2. 供应链协同机制:核心企业需将采购需求、产能数据接入“全国产业供应链平台”,平台通过AI算法自动匹配上下游(如中药材种植城对接加工城、康养设备生产城对接文旅城),订单响应时间≤4小时,协同成本降低≥20%

3. 技术联合创新:企业、科研单位可通过“全国数智生态创新联盟”发布技术需求(如“中药材病虫害AI识别”),全网创新主体竞标攻关,成功落地后,需求方支付生态通证,联盟抽取5%用于后续创新孵化。

第九条 企业协同责任

1. 生态契约绑定:文化城42家核心企业需与文化城签订《数智生态协同契约》,明确生态责任(如种植企业承诺不使用违禁农药、加工企业承诺废水零排放),契约执行数据上链,违约方扣除对应生态通证(1次违约=100-1000个通证);

2. 利益反哺机制:企业年度利润的30%需转化为“文化城发展基金”,用于民生服务(如养老设施、教育补贴),20%转化为“区域协同基金”,支持区域内中小微企业,资金流向全程上链可追溯;

3. 就业协同保障:企业新增岗位优先录用本地居民/村民,比例不低于60%,并按“1个稳定就业岗位/=100个生态通证”核算贡献度,通证可用于企业税收减免(100个通证=1000元税收抵扣)。

第五章 民生协同规则

第十条 公共服务协同标准

1. 健康服务统一:全国文化城居民健康档案采用统一格式,接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实现跨城就医“一卡通用”;远程诊疗需满足“15分钟响应”标准(乡镇卫生院首诊→文化城复检→省城会诊),费用按“医保报销+生态通证补贴20%”结算;

2. 教育资源共享:文化城数字教育平台需开放≥1000门标准化课程(含VR农耕实训、非遗传承课),县域内学校可免费使用,跨区域使用按“1课时=1个生态通证”结算,收益用于课程更新;

3. 新老居民融合:文化城需建立“新老居民议事会”,席位占比各50%,共同决策社区事务(如物业费标准、公共空间用途);每年开展≥12次“技能互换”活动(村民教农耕、新居民教数智技能),参与者获生态通证奖励。

第十一条 旅居服务协同

1. 旅居服务标准:文化城需为旅居人群提供“一站式融入包”(含《共生手册》、结对家庭信息、生态通证账户),旅居期间参与生态维护、文化体验等活动可获通证(1次活动=50个通证);

2. 荣誉居民机制:旅居者累计贡献≥1000个生态通证,可认证为“全国数智生态荣誉居民”,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权益(如健康档案异地调取、教育资源优先使用);

3. 跨城旅居联动:2863个文化城需建立“旅居协同网络”,旅居者可通过通证兑换跨城住宿、体验服务(如云南文化城居民可用通证兑换黑龙江文化城的冰雪康养体验)。

第六章 全球协同规则

第十二条 国际标准对接

1. 生态标准互认:文化城生态资产(碳汇、有机产品)需对接国际标准(如欧盟碳价机制、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通过互认认证的资产可参与跨境交易,溢价部分的30%纳入全国生态基金;

2. 数智规则兼容:文化城数智底座需兼容ISO/IEC 27001(信息安全)、IEEE 1888(绿色能源管理)等国际标准,确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智生态网络互联互通;

3. 全球资源协同:联合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全球数智生态联盟”,推广中国生态修复技术(如沙漠治理、梯田种植),参与技术输出的文化城/企业按贡献获国际生态通证(1项技术输出=10000个国际通证),可兑换海外资源(如先进设备、专利技术)。

第十三条 跨境争议解决

1. 三级仲裁机制:跨境生态资产交易、技术合作等争议,先由文化城/企业协商解决;协商未果的,提交区域共生枢纽仲裁;仍未解决的,由“2863全球生态仲裁院”裁决(成员含中外法律专家、生态学家),裁决结果具全球执行效力;

2. 适用规则优先:跨境协同优先适用本规则;本规则未明确的,适用中国法律法规及参与方所在国法律的共同原则;涉及国际公约的,优先适用公约规定。

第七章 实施保障

第十四条 监督评估

1. 分级考核:每年由“全国数智生态监督中心”对文化城进行分级考核(A/B/C级),考核指标包括生态达标率(40%)、数智协同效率(30%)、民生满意度(30%),A级文化城优先获得全国生态基金支持;

2. 数智监测:“全国共生大脑”实时监测2863个节点的规则执行情况,对生态超标、数据断联、违约协同等风险自动预警,预警后48小时内未整改的,扣除对应生态通证;

3. 第三方审计:聘请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如普华永道、德勤)对规则执行情况进行年度审计,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第十五条 激励与约束

1. 激励机制:对规则执行优秀的文化城/企业,授予“数智生态协同标杆”称号,优先参与国家级项目(如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国际合作(如全球生态论坛主办权);

2. 约束机制:违反本规则且拒不整改的,视情节轻重采取通证扣除、限制参与协同、暂停国际交易资格等措施;情节严重的(如重大生态破坏),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十六条 规则修订

本规则每两年修订一次,由2863共生理事会发起,经全国60%以上文化城同意后生效,修订内容需符合最新法律法规及全球生态治理趋势。

第十七条 解释权

本规则由2863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生效日期

本规则自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