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生态价值转化案例

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与乡村振兴协同实施方案

  • 2025-08-27 08:30:38 23

为实现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协同,方案以 生态共护、产业共兴、银发共融、社群共建为核心逻辑,将 3 万人自给自足、10 万亩土地生态重构、老年人 老有所为平台搭建,与乡村振兴 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精准对接,形成 城带乡、乡助城的双向赋能格局,以下为具体实施方案。

一、方案总则

1.1 核心定位

10 万亩土地生态重构对接乡村生态振兴,通过 修复 + 保护 + 利用联动(土壤有机质提升 0.3 个百分点、乡村水系治理覆盖率 100%),恢复城乡生态承载力;以 3 万人自给自足对接乡村产业振兴,构建 集中基地 + 乡村农户 + 庭院经济的三级供给体系(年产能:粮食 3 万吨 + 蔬菜 6 万吨 + 乡村特色农产品 1.5 万吨),带动乡村产业升级;以 老有所为平台对接乡村人才与文化振兴,激活城乡银发人才(乡村老年种植 / 手工人才 + 城市退休技术人才),传承乡土文化与养生文化;以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理想社群对接乡村组织振兴,联动乡村村委会构建 城乡社群自治联盟,最终实现 城乡生态共生、产业共富、银发共融、社群共荣的协同目标。

1.2 总体目标

方案分四阶段推进,各阶段兼顾 2863 计划与乡村振兴双重指标:

筹备规划期(第 1 1-6 个月):完成 10 万亩地与乡村生态资源联合勘察(含乡村林地 / 水系 / 土壤)、3 万人与乡村居民自给需求调研(区分城乡饮食偏好 / 生产能力)、城乡老年人技能与需求盘点(乡村老人种植 / 手工经验、城市老人医疗 / 教育技能);搭建 城乡协同架构2863 专项组 + 乡村村委会 + 银发理事会),乡村振兴基础资源(种苗 / 有机肥 / 手工原料)到位率 100%

建设落地期(第 1 7 - 2 12 月)10 万亩地核心区生态修复率≥70%(同步完成乡村污水治理 50 公里、垃圾资源化站 10 座);3 万人自给体系与乡村产业融合(集中基地带动乡村 500 户农户参与种植,庭院经济对接乡村闲置房屋改造);老年人 六维平台(资金 / 技术 / 人才 / 项目 / 商品 / 服务)落地 50%(如乡村银发种植指导岗、城乡手工工坊);乡村人才回流率≥20%(含青年返乡创业、老年人才留乡)。

运营优化期(第 3 1-12 个月)10 万亩地生态系统稳定(乡村植被覆盖率提升至 80%、碳减排量达标);3 万人自给与乡村产业形成闭环(乡村农产品占自给总量 30%2863 平台帮乡村销售农产品 1 万吨);老年人平台服务城乡≥1.2 万人(乡村老人占比 40%),老有所为项目带动乡村增收 500 万元;乡村自治与 2863 社群治理协同率≥90%,形成 城乡互助机制。

长效融合期(第 4 1-12 个月):形成 “2863 + 乡村振兴协同标准体系(含生态修复、自给运营、银发赋能规范);10 万亩地成为乡村生态示范基地(年接待乡村生态观摩≥200 批次);老年人平台模式向 50 个乡村推广;乡村振兴示范效应凸显(人均收入较协同前提升 40%),实现 城乡无界、共生共荣

二、实施阶段与核心任务

阶段 1:筹备规划期(1-6 个月)—— 勘察调研,协同筑基

核心任务 1:生态与乡村资源联合勘察

2863 生态规划中心联合乡村振兴办、农业院校开展工作。1-3 月完成 全域资源盘点:通过卫星遥感 + 实地采样,摸清 10 万亩地生态痛点(2.5 万亩盐碱地、120 公里淤积水系)与乡村衔接资源 —— 如乡村现有 3 万亩林地(可纳入生态核心区)、50 公里乡村河道(可衔接 10 万亩水系治理)、2 万亩闲置农地(可纳入生产融合区),划定 生态核心区(含乡村林地)、修复过渡区(含乡村河道)、生产融合区(含乡村农地)、城乡衔接区(乡村村落周边)四大功能区,形成《10 万亩地与乡村生态协同规划图》。

4-6 月制定 协同修复方案:生态核心区(含乡村古树群)实施 封育保护 + 乡土树种补植,补植乡村原生树种(如海南黄花梨、荔枝树)20 万株;修复过渡区同步推进 10 万亩水系清淤与乡村污水治理(建设乡村小型污水处理站 10 座);生产融合区预留 1 万亩耕地与乡村农户合作,规划 基地 + 农户种植模式(2863 提供种苗 / 技术,农户负责种植,产出按比例分成)。

核心任务 2:自给需求与乡村产业调研

2863 自给运营中心联合乡村合作社开展工作。1-4 月完成 城乡需求对接:调研 3 万人(含城市 1.5 万户、乡村 0.5 万户)饮食偏好 —— 城市偏好有机蔬菜 / 乡村特色农产品,乡村偏好粮食 / 禽蛋;盘点乡村生产能力:乡村 500 户农户具备种植经验,200 名老人掌握手工(竹编 / 陶艺)、养殖技能,形成《城乡自给需求与乡村产业清单》。

5-6 月制定 协同自给方案:集中生产端,在 10 万亩生产融合区布局 “3 万亩粮食基地(与乡村农户合作 2 万亩)、2 万亩蔬菜基地(带动乡村 300 户种植)、0.5 万亩乡村特色果园(种植荔枝 / 芒果);分散庭院端,乡村 0.5 万户改造 共享庭院200/ 院,菜院 40%+ 果园 30%+ 手工工坊 30%),城市 1.5 万户配套 微型庭院(阳台种植乡村特色蔬菜);循环端,规划 城乡厨余 - 有机肥 - 种植闭环:城市社区设厨余回收点(每 500 1 个),乡村设堆肥站(每 100 1 个),厨余统一处理为有机肥(年产能 800 吨),供应城乡庭院与基地。

核心任务 3:老年人平台与乡村银发人才储备

2863 银发服务中心联合乡村老年协会开展工作。1-3 月完成 城乡老年人盘点:城市老年人技能(医疗 / 教育 / 管理)、乡村老年人技能(种植 / 手工 / 养殖)分类建档,如乡村 80 岁老人掌握竹编技艺,城市退休农业技术员可指导种植,形成《城乡银发人才库》(入库 800 人)。

4-6 月搭建 协同平台框架

• 资金平台:设立 城乡银发互助基金(初始资金 800 万元,2863 投资 500 + 乡村振兴补贴 300 万),补贴乡村老年手工工坊(如竹编工坊启动资金 2 万元 / 个)、2863 银发种植项目;

• 技术平台:开发 适老技术包”—— 简化版社群 APP(含乡村方言语音控制)、改良型农业工具(带扶手的锄头、小型智能灌溉设备),适配乡村老人使用;

• 人才平台:整合城乡银发人才,城市退休专家(50 人)结对乡村银发能手(150 人),形成 “1+3” 指导组(1 名城市专家带 3 名乡村老人);

• 项目平台:储备 城乡协同项目10 个),如 银发种植指导(乡村老人带城市老人种蔬菜)、乡村手工传承(乡村老人教城市老人竹编)。

阶段 2:建设落地期(第 1 7 - 2 12 月)—— 生态修复,产业融合

核心任务 1:生态修复与乡村环境治理

2863 生态修复团队联合乡村环保站开展工作。7-12 月推进 协同修复:生态核心区完成 15 万株乡土树种补植(含乡村林地补植 5 万株),设置 银发生态养护责任区(每 50 10 名城乡老人,城市老人记录生态数据,乡村老人负责养护);修复过渡区完成 60 公里水系清淤(含乡村 30 公里河道),种植水生植物(芦苇 / 菖蒲)1000 万株,同步完成乡村 10 座污水处理站建设,污水达标率 100%;城乡衔接区建设 100 公里绿道(连接 2863 社区与乡村村落)、3 个共享农庄(含乡村特色餐饮 / 手工体验)。

次年 1-6 月优化 生态联动:在乡村设立 生态观测点(每 10 公里 1 个,由乡村老人担任观测员),数据实时上传 2863 生态中台;组织 城乡生态志愿活动(每月 1 次),城市老人与乡村老人共同参与树木养护、河道清理,每人每年参与≥10 小时。

核心任务 2:自给生产与乡村产业融合

2863 自给运营中心联合乡村合作社开展工作。7-12 月推进 协同生产:集中基地完成粮食 / 蔬菜播种(2863 技术团队 + 乡村老人指导组驻点),乡村 300 户农户种植蔬菜 1 万亩,产出的 50% 纳入 2863 自给分配,50% 2863 平台销售;乡村 500 个共享庭院完成种苗定植(菜苗 90 / 院、果苗 5 / 院、手工原料若干),城市 1.5 万个微型庭院物资配送到位。

次年 1-6 月实现 产销闭环:集中基地首批粮食(1.5 万吨)、蔬菜(3 万吨,含乡村 1.5 万吨)达产,通过 2863 社群 APP 分配(城市居民可兑换乡村特色蔬菜);乡村手工工坊(20 个)产出竹编 / 陶艺品 5000 件,通过 2863 商品平台销售(线上预订 + 线下共享农庄展示),销售额的 70% 归乡村老人;循环系统启动,城市厨余(0.9 万吨)+ 乡村厨余(0.3 万吨)生产有机肥 400 吨,供应城乡种植。

核心任务 3:老年人平台与乡村银发赋能

2863 银发服务中心联合乡村老年协会开展工作。7-12 月落地 协同服务

• 技术平台:完成 500 名乡村老人培训(线下小班教 APP 操作、智能工具使用),为乡村老年家庭安装适老设施(扶手 / 防滑垫),覆盖率 100%

• 项目平台:启动 城乡银发项目8 个)——“银发种植课堂(城市退休技术员 + 乡村老人教城乡居民种植,每月 1 次)、乡村手工市集(城乡老人手工品联合展销,每季度 1 次);

• 服务平台:上线 城乡互助服务”—— 城市老人提供 健康咨询(远程问诊),乡村老人提供 种植指导(线上答疑),月互助次数≥800 次。

次年 1-6 月优化 平台体验:根据乡村老人反馈,简化 APP 操作(从 3 步减至 2 步)、增加手工原料线上预订功能;评选 城乡银发榜样50 人),如 乡村竹编传承者”“城市种植指导师,给予物资奖励(有机肥 / 手工原料)。

阶段 3:运营优化期(第 3 1-12 个月)—— 社群成熟,振兴见效

核心任务 1:生态稳定与乡村生态价值转化

2863 生态运营中心联合乡村文旅站开展工作。1-6 月巩固 生态成果10 万亩地植被覆盖率稳定在 85%,乡村林地覆盖率提升至 80%,联合打造 生态研学路线(城市绿道乡村共享农庄→10 万亩修复区),接待城市学校 / 社区研学团队 20 万人次,收入的 30% 反哺乡村生态治理。

7-12 月推动 价值共享:将 10 万亩地与乡村联合产出的有机农产品(粮食 / 蔬菜 / 乡村水果)打造 “2863 乡村生态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溢价 20%),收益按 “2863 基地 40%+ 乡村农户 40%+ 银发基金 20%” 分配;开发 生态认养项目(城市家庭认养乡村果树 / 菜地),认养费用于乡村老年养护,年认养量≥3000 户。

核心任务 2:自给品质与乡村产业升级

2863 自给运营中心联合乡村企业开展工作。1-6 月提升 自给品质:集中基地有机认证率从 60% 升至 80%,引入无土栽培技术(种植乡村特色叶菜);乡村特色果园升级 生态种植(减少化肥使用 60%),单产提升 15%;数智化覆盖至 90%,通过 2863 自给中台实现 种植 - 采收 - 分配全流程溯源(区块链记录乡村农户种植数据)。

7-12 月深化 产业协同:建立 城乡物资互通平台,乡村富余禽蛋 / 杂粮直供城市,城市富余日用品 / 数智设备反哺乡村;培育 乡村银发创业项目10 个),如 乡村草药茶工坊(乡村老人用草药制作养生茶,2863 提供包装 / 销售),年营收≥300 万元;开展 自给技能交流(每月 1 次),乡村老人教城市居民种植,城市居民教乡村老人数智工具,培训覆盖率≥90%

核心任务 3:理想社群与乡村自治协同

2863 社群运营中心联合乡村村委会开展工作。1-6 月推进 自治融合:制定《城乡社群自治章程》,重大事项(如生态项目、产业规划)通过 “2863APP + 乡村公示栏双渠道投票,城乡居民参与率≥85%;建立 时间银行制度,城乡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生态养护 / 老年陪护)可积累积分,积分可兑换乡村农产品 / 城市健康服务,年积分兑换率≥75%

7-12 月强化 文化共鸣:组织 城乡文化节(每年 1 次),乡村老人表演非遗歌舞,城市老人展示养生技艺;开设 城乡社群电台,分享城乡老人故事(如乡村老人的种植经历、城市老人的退休生活),每周 1 期,收听率≥80%;开展 跨代交流(城乡儿童跟着老人学手工 / 种植),年活动≥50 场,培育 城乡一家亲文化氛围。

阶段 4:长效融合期(第 4 1-12 个月)—— 标准输出,模式固化

核心任务 1:协同标准体系构建

2863 规划中心联合乡村振兴局开展工作。1-6 月编制 协同标准:总结经验形成《10 万亩地与乡村生态协同修复规范》《3 万人自给与乡村产业融合标准》《城乡银发赋能理想社群治理标准》,明确生态修复、产业合作、银发服务的流程与规范。

7-12 月发布 标准与培训:通过 全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论坛发布标准,出版《2863 + 乡村振兴实践指南》;开设 协同培训课程,面向 50 个同类乡村 / 社区提供培训(如 如何搭建城乡银发人才库”“如何运营基地 + 农户模式),年培训≥2000 人次。

核心任务 2:乡村振兴示范与模式输出

2863 品牌中心联合乡村振兴办开展工作。1-6 月输出 协同资源:向合作乡村输出 银发人才库建设方案”“适老技术包”“成熟产业项目案例,协助 30 个乡村搭建 银发手工工坊”“生态种植基地

7-12 月固化 示范效应:将协同乡村打造为 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年接待观摩≥200 批次;发起 全国 2863 + 乡村振兴联盟,吸引 100 个乡村 / 社区加入,共同推广 生态共护、产业共兴、银发共融模式,实现 让理想生活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目标。

三、乡村振兴协同重点

1. 产业协同:构建 城乡双循环

• 生产端2863 集中基地与乡村农户形成 技术 + 劳动力合作,2863 提供种苗 / 数智设备,乡村农户提供劳动力,产出按比例分成;

• 销售端2863 社群 APP、商品平台打通城乡渠道,乡村农产品 / 手工品通过 2863 平台触达城市消费者,城市庭院产出补充乡村需求;

• 价值链: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如乡村蔬菜加工(腌菜 / 脱水蔬菜)、手工品包装升级,提升附加值,带动乡村人均收入提升 40%

2. 人才协同:激活 城乡银发力量

• 引才:吸引城市退休技术人才(农业 / 医疗 / 教育)下乡,担任乡村产业指导师、银发学堂讲师;

• 育才:培育乡村本地银发人才,通过 “1+3” 指导组(1 名城市专家带 3 名乡村老人),提升乡村老人种植 / 手工技能;

• 留才:通过 时间银行”“银发荣誉体系,让城乡老人获得价值认同,乡村老年人才留乡率提升至 80%

3. 文化协同:传承 乡土与养生文化

• 文化挖掘:联合城乡老人挖掘乡村非遗(竹编 / 陶艺)、养生文化(草药知识 / 食疗经验),整理成《城乡银发文化手册》;

• 文化活动:举办 乡村非遗节”“养生文化节,城乡老人共同参与表演、展示,增强文化认同;

• 文化教育:在 2863 社区学校、乡村学校开设 银发课堂,儿童跟着老人学手工 / 种植,传承乡土与养生文化。

4. 生态协同:打造 城乡生态共同体

• 修复联动10 万亩地生态修复与乡村环境治理同步推进,如乡村河道治理纳入 10 万亩水系系统,乡村林地纳入生态核心区;

• 生态共享:开放 2863 生态观测数据、研学路线,供乡村开展生态旅游;乡村生态资源(林地 / 果园)供 2863 开展生态研学、认养项目;

• 低碳协同:推广 城乡低碳生活,如乡村农户使用 2863 有机肥,城市居民参与乡村碳减排项目,共同实现碳达标。

5. 组织协同:建立 城乡治理联盟

• 架构联动2863 “城乡社群自治委员会吸纳乡村村委会成员(占比 30%),乡村老年协会纳入 2863 银发架构;

• 决策协同:重大事项(如生态项目、产业规划)实行 城乡双公示、双投票,确保城乡居民权益;

• 监督协同:设立 城乡监督团(城乡居民各半),监督生态修复、产业分配、银发服务,整改率 100%

四、保障机制

1. 组织保障

成立 “2863 + 乡村振兴协同专班40 人,2863 团队 20 + 乡村振兴办 10 + 城乡居民代表 10 人),每月召开协同推进会,解决跨领域难题(如乡村农户与 2863 基地的分成争议);设立 城乡协同监督岗50 人,城乡各半),每季度监督协同进度,反馈整改建议,专班 1 个月内落实。

2. 资金保障

2863 计划 58.6 亿元总投资中划拨 11.72 亿元(占比 20%)专项用于协同,其中 3.52 亿元用于生态协同(乡村污水治理、绿道建设),4.1 亿元用于产业协同(乡村基地改造、农产品加工),2.5 亿元用于银发协同(城乡银发基金、适老设施),1.6 亿元用于组织协同(自治联盟建设、监督机制);设立 协同收益反哺基金(每年从 2863 生态文旅、农产品销售收益中提取 15% 注入),用于乡村振兴长效运营。

3. 技术保障

组建 协同技术专家库70 人,含生态修复、农业技术、适老技术、乡村治理专家),提供技术咨询(如乡村手工品标准化生产、适老农机研发);与农业院校(中国农业大学)、数智企业(华为、阿里)合作,每年引入 2-3 项协同技术(如城乡物流调度平台、银发人才匹配系统);开展城乡居民技术培训(每年 2 次),提升数智工具使用、生态养护能力,培训覆盖率≥95%

4. 文化与安全保障

文化保障方面,每年举办 “2863 + 乡村振兴文化节,展示城乡协同成果、银发人才故事;将协同文化纳入城乡居民教育(社区学校课程、乡村老年大学讲座),培育 城乡共荣意识。

安全保障方面,生态安全上,联合制定 城乡生态灾害应急预案(暴雨、病虫害),储备应急物资(抽水设备、生物农药),每年开展 1 次联合演练;食品安全上,每季度检测城乡协同产出的农产品(农残≤0.01mg/kg),结果公示;银发安全上,为参与生产的城乡老人购买意外险(覆盖率 100%),配备随队医护人员(每 50 名老人 1 名)。

五、衔接前期清单说明

生态修复方面,2863 修复物资(土壤调理剂、水生植物)衔接前期《生态修复与乡村环境重塑类清单》,乡村污水治理衔接《数智基础设施类清单》的管网系统;自给自足方面,种植 / 养殖品种衔接前期《种植类产品清单》《养殖类产品清单》,乡村产业融合拓展前期 集中 + 分散自给框架;银发平台方面,资金 / 技术 / 人才模块衔接前期《服务岗位清单》《健康服务清单》,乡村银发项目补充前期 银发赋能空白,形成 城乡协同、双向赋能的闭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