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共生宣言实践案例

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城乡一户一牵手·文化共生新社群”实施方案

  • 2025-08-23 22:26:53 9

一、核心定位与目标

依托文化城“生态基底+文化内核”资源,以“城乡结对、文化为魂、共生共荣”为核心,通过“城市1户牵手乡村1户”模式,将文化城周边乡村(3万居民所在村落)与外部城市家庭链接,实现“房屋变文化驿站、庭院变非遗工坊、土地变生态课堂”。

短期(2026-2028年,文化城筑基阶段):完成500对城乡家庭结对,改造200套乡村房屋为“文化主题第二家”(融入非遗元素),建成100个“文化庭院”(菜园种非遗食材、果园育IP果树),带动乡村户均年增收1.5万元,城市家庭参与文化城非遗活动超3000人次;

中期(2029-2032年,文化城扩张阶段):结对家庭达2000对,形成“庭院经济+文化体验”产业链,乡村房屋盘活率超70%,城市家庭带动文化城周边乡村消费超2亿元,共同开发非遗衍生产品100款;

长期(2033-2035年,文化城标杆阶段):构建“文化同源、生活共融、经济互哺”的新社群,城乡家庭共组“非遗传承联盟”“生态守护队”,结对家庭户均累计文化收益超5万元,成为文化城“城乡文化融合”的核心载体。

二、参与对象与结对机制

(一)参与对象

1. 文化城周边乡村家庭(优先3万居民中的示范户)

基础条件:拥有产权清晰的闲置房屋(可改造为“非遗主题民宿”,面积≥50㎡)、庭院土地(含菜园20+果园50+花园10㎡)及1亩以上与文化城生态基地联动的产粮土地;

文化特质:掌握一项以上非遗技艺(如蓝染、竹编)或农耕文化知识(如节气种植习俗),愿意作为“文化向导”传授技艺。

2. 城市家庭(聚焦文化城辐射300公里内的城市)

核心需求:渴望体验乡村生活,对非遗文化、生态农耕有兴趣,愿意参与文化创作与传播;

能力匹配:能承担房屋改造的文化装饰费用(如非遗材料采购),每年至少4次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如节气庆典、手作体验)。

(二)结对流程:文化为媒,精准匹配

1. 资源建档

乡村端:文化城运营方联合村集体,为乡村家庭建立“文化资源档案”,标注房屋可融入的非遗元素(如蓝染主题、竹编主题)、庭院可种植的文化作物(如用于蓝染的蓼蓝、老槐树周边果树);

城市端:通过文化城数字平台征集城市家庭,记录文化偏好(如喜欢剪纸、偏好农耕体验)、参与时间(如周末、假期)。

2. 双向匹配

文化优先:按“非遗技艺+兴趣”匹配(如擅长剪纸的乡村家庭结对喜欢手作的城市家庭),辅以距离(城市至文化城车程≤3小时)、时间匹配;

实地互访:组织城市家庭参观乡村家庭的房屋、庭院及文化城生态基地,乡村家庭走进文化城非遗工坊体验,双方签订《文化共建协议》。

3. 协议核心条款

期限:3-5年,可续约;房屋改造费用(城市承担60%,用于非遗装饰;乡村承担40%,用于基础修缮);

文化责任:乡村家庭每年传授至少2项非遗技艺,城市家庭每年参与4次文化城节庆活动(如萤火虫夜游、老槐树庙会);

收益分配:庭院产出的非遗食材、手作产品,通过文化城平台销售,利润按“乡村6、城市4”分成;房屋闲置时可作为文化城研学民宿,收益各半。

三、核心内容:“一屋三园一地”的文化赋能

(一)房屋改造:文化主题第二家

风格融合:保留乡村民居风貌,融入文化城IP元素(如老槐树木雕、萤火虫彩绘),采用非遗工艺装饰(蓝染窗帘、剪纸窗花),由文化城非遗工坊提供材料与指导;

功能分区:设置“生活起居区+非遗体验角”(摆放乡村家庭的手作工具、城市家庭的作品),预留文化城文创产品展示架(如数字藏品、IP衍生品)。

(二)“三园子+土地”:文化与生态共生

1. 菜园子(非遗食材园)

种植:由乡村家庭指导种植用于非遗的作物(如蓝染用的蓼蓝、古法造纸用的构树),城市家庭参与播种、采摘;

应用:收获的食材用于双方合作手作(如用蓼蓝染布),剩余部分由文化城收购,用于非遗工坊原料。

2. 果园子(IP果树园)

培育:围绕文化城“老槐树”IP,种植槐树、桃树等(寓意吉祥),挂置双方共同设计的文化牌(如刻有“城乡牵手”字样);

活动:每年举办“果树认养节”,城市家庭带亲友参与采摘,果实可制作非遗果酱(如桃酱),包装印上双方家庭故事。

3. 花园子(非遗景观园)

设计:种植可用于非遗的花卉(如用于香囊的艾草、用于扎染的板蓝根花),用竹编(非遗工艺)搭建花架、围栏;

共享:作为文化城“微型非遗课堂”,结对家庭共同为文化城研学团队讲解“花与非遗”的故事(如艾草驱蚊的传统智慧)。

4. 产粮土地(文化农耕区)

联动文化城10万亩生态基地,种植与传统节气相关的粮食(如芒种种稻、秋分种麦),城市家庭参与农耕体验(由乡村家庭传授“看天吃饭”的传统知识);

收获:粮食一部分供双方家庭食用,一部分交由文化城加工为“城乡共建”主题文创产品(如刻有双方家庭编号的米砖)。

(三)城乡文化互助:优势互补清单

乡村家庭提供:非遗技艺教学(如教城市家庭蓝染)、农耕文化讲解(如节气习俗)、本地文化资源对接(如带城市家庭拜访老匠人);

城市家庭提供:非遗作品传播(如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手作过程)、文化创意设计(如为乡村手作产品设计包装)、城市资源链接(如推荐文化城非遗产品进城市社区);

共同参与:联合创作非遗作品(如乡村家庭织布、城市家庭刺绣),提交文化城IP工坊评选,优秀作品纳入文化城年度文创清单。

四、社群重塑:文化共生新生态

(一)文化活动体系

1. 日常互动

“双周文化课”:乡村家庭线上教城市家庭简易非遗技艺(如剪纸),城市家庭分享城市文化动态(如博物馆展览);

“季度共建日”:城市家庭下乡参与庭院劳作+手作,乡村家庭进城参观美术馆、文创园,共同记录《城乡文化日记》(上传至文化城数字平台)。

2. 节庆融合

文化城IP活动:双方共同参与“萤火虫文化节”(城市家庭协助布置灯光,乡村家庭表演非遗皮影)、“老槐树祈福会”(共写春联、挂非遗挂件);

专属节庆:每年举办“城乡文化牵手节”,展示结对家庭的合作作品,评选“最佳文化传承家庭”(奖励文化城股权分红)。

3. 文化传承机制

设立“城乡文化传承人”:结对家庭可申请文化城非遗传承基金(每年5000元),用于技艺创新(如用现代设计改良蓝染图案);

共建“微型非遗馆”:在乡村房屋公共区域展示双方作品及文化故事,对文化城游客开放(收取的门票用于维护)。

(二)社群治理与保障

文化共建委员会:由文化城运营方、村集体、城乡家庭代表组成,每季度召开会议,协调文化活动、解决纠纷(如作品版权归属);

文化城数字平台支撑:开发“城乡牵手”专区,提供匹配系统、活动日历、作品展示、销售渠道,记录双方文化贡献值(可兑换文化城消费积分);

风险防控:明确文化作品版权归属(合作作品双方共有)、房屋文化装饰维护责任(城市家庭负责日常,乡村家庭负责大修),文化城提供法律咨询支持。

五、实施步骤(与文化城阶段同步)

(一)试点期(2026-2027年,文化城筑基阶段)

1. 筛选5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如非遗集中区),征集200户乡村家庭与200户城市家庭;

2. 培训乡村家庭“文化讲解技巧”,城市家庭“非遗基础认知”,由文化城非遗传承人授课;

3. 完成50套房屋改造(首批示范户),举办首届“城乡文化牵手节”。

(二)推广期(2028-2032年,文化城扩张阶段)

1. 结对家庭扩至2000对,覆盖文化城周边所有村落;

2. 上线“城乡文化共创平台”,实现作品销售、活动报名、故事传播一体化;

3. 与文化城全国子平台联动,向其他文化城输出“城乡文化牵手”模式。

(三)成熟期(2033-2035年,文化城标杆阶段)

1. 形成“1个文化城核心+N个城乡结对社群”的生态,结对家庭参与文化城IP开发(如共同设计数字藏品);

2. 出版《城乡文化共生故事集》,将模式纳入文化城乡村振兴示范案例;

3. 对接国际文化交流项目,让结对家庭的非遗合作作品走向海外(如参与“一带一路”文化展)。

核心价值

通过文化城的资源串联,“城乡一户一牵手”不再是简单的资源互换,而是文化基因的交融——城市家庭带着现代审美激活乡村非遗,乡村家庭用传统智慧滋养城市生活,最终在文化城的框架下,重塑“有技艺传承、有情感联结、有共同发展”的美丽富饶新社群,让城乡融合因文化而更有温度、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