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平台新闻

致各位本籍各级领导:家乡的事,咱搭把手就成

  • 2025-08-21 20:37:23 9

老乡,还记得小时候放学抄近路走的那条田埂吗?路边的老井还在冒着凉气,村头的大皂荚树夏天总聚着下棋的老人。这些年你在外打拼,从村里娃成了各级岗位上的“父母官”,可每次回乡,车过县城那刻,是不是总忍不住多望两眼——“咱县啥时候能再变变样?”

 

今天跟你说的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计划),不是来给你“派任务”的。咱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知道你心里装着家乡;也懂你在岗位上有规矩、有担子,不能随便“开口子”。只想跟你说句实在话:家乡的事,不用你“破例”,不用你“费心”,在职责范围内搭把手、指个路,就是对咱县最大的帮衬。

 

你懂的“乡土理”,正是项目缺的“钥匙”

 

咱本地人当领导,最明白“家乡的坎在哪”:哪片地适合搞生态种植,哪个部门的政策能靠上,哪些老手艺藏在深巷里——这些“外人摸不着的门儿”,你一句话就能点透,这比啥都金贵。

 

你在省市部门任职?不用特意打招呼,开政策解读会时,多提一句“咱县的生态基底好,适合试试数字农业试点”;审核项目时,看到“2863计划”的申报材料,多留意一眼“是不是真能给老乡带来实惠”——你的专业判断,能帮家乡少走弯路。

 

你在县直单位当家?不用额外批资金,帮村里对接下农业局的“有机认证”专家,教他们咋填表;在文旅局开会时,提一句“咱县的剪纸能跟数字文创结合试试”——你的“举手之劳”,可能让一个老手艺工坊多活十年。

 

你在邻县当主官?不用跨区协调,跟咱县书记闲聊时说句“你们那生态基地的小米,我们县超市能帮忙销点”;组织考察时,带队伍来咱县看看,说句“这模式值得研究”——你的认可,就是给家乡攒的“人气”。

 

咱都知道,岗位有规矩,做事有边界。可“家乡”这两个字,藏着你我心里最软的地方——你比谁都清楚,这些“顺手的事”,对家乡来说可能就是“迈不过的坎”。

 

你的“乡情”,能变成家乡的“底气”

 

这些年你在外面闯,混得体面、说话有分量,这本身就是家乡的“脸面”。你对项目的支持,不用轰轰烈烈,哪怕是“无形的声援”,都能给家乡添底气:

 

- 你回乡调研时,到文化城办事处坐会儿,跟村干部说句“这事儿干得扎实,符合咱县实际”——这话传出去,村民就更信这个项目,干活更有劲儿;

- 你在朋友圈转条“咱县生态小米上线”的链接,配文“家乡的味道,错不了”——你的人脉圈里,可能就有想帮家乡的企业家,看到了就可能搭个线;

- 你跟老家人聊天时,多问问“文化城建得咋样了?有啥难处?”——哪怕解决不了,这份“惦记”也能让乡亲们觉得“外面有咱自己人想着”。

 

前阵子咱县的张部长(你中学同学)跟我说,他在省文旅厅开会时,随口提了句“咱县的非遗剪纸在搞数字化”,没想到厅里正好有个“传统工艺振兴”项目,顺道就给咱县报上了——你看,一句“无心的话”,可能就帮家乡接上了“政策的线”。

 

不用“为难”,“本分”里藏着“乡情”

 

咱当领导的,都懂“按规矩办事”是本分。支持2863计划,从来不是让你“越界”,而是在“本分”里藏点“乡情”:

 

- 政策允许范围内,给家乡的项目多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比如招标时,咱县的本土企业资质够了,就别因为“是家乡的”反而刻意回避;

- 开会研究“乡村振兴”时,多想想“咱县的实际”,比如提到“生态价值转化”,就自然联想到咱县的碳汇林项目——这不是“偏向”,是“了解”;

- 听到有人议论“咱县这项目行不行”时,你客观说句“我老家在那,情况我了解,基础不错,值得支持”——这不是“护短”,是“知情”。

 

你我都是从村里走出去的,知道“家乡的发展”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事,是靠一代又一代人“搭梯子”。你今天在岗位上的“顺手帮扶”,可能就是给下一代铺的“路”。

 

家乡的变化,会记得你的“温度”

 

若干年后,当咱县的生态基地连成片,非遗工坊里年轻人忙着直播,老人在共享食堂里笑着吃饭——这些变化里,可能就藏着你当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顺手的帮忙”。

 

那时你退休回乡,在文化城的树荫下坐着,听村民说“当年要不是上面有咱自己人帮着指了路,这项目说不定就黄了”——这份“被记得”,比啥奖状都金贵。

 

如果你想了解项目的   具体情况,让办公室跟咱县2863计划指挥部对接(电话),他们会给你报实底、说真话——不为让你“特殊照顾”,就为让你“心里有数”:家乡的事,正在好好干,没给你丢脸。

 

老乡,岗位有任期,乡情没期限。你我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可心里都装着同一个“老家”。能为它搭把手、添块砖,哪怕只是“顺手的事”,也是咱当儿女的本分。

 

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计划)领导小组

202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