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读 >> 实施方案

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城市 10000 户 2 米庭院经济实施方案

  • 2025-08-28 17:25:29 11

为落地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为城市 10000 户居民建设 10000 2 米庭院经济目标,方案依托 10 万亩地生态重塑资源与 3 万人自给自足体系,聚焦 2 米微型空间 微型化、易管理、高适配核心特性,分三阶段推进 需求适配 - 建设落地 - 运营维护全流程,确保城市居民 零经验可上手、低投入高产出,同步实现 城市补给、生态循环、数智便捷价值,以下为具体实施方案。

 

一、方案总则

1.1 核心定位

依托 10 万亩地生态重塑资源(乡土驯化种苗、循环有机肥、微型数智技术),衔接文化城 3 万人自给自足的种苗培育、有机肥生产、数智运维体系,为城市 10000 户居民打造 10000 2 米微型庭院(单院 2㎡,总占地 2 万㎡=30 亩,仅占 10 万亩地 0.03%),聚焦 菜院、果园、花园、药园、百草园五大类型,以 微型化种植容器、低维护管理模式、简化版数智工具为核心,适配城市居民 阳台 / 窗台种植、碎片化管理、短期获产出需求,最终实现 每户年补蔬菜 20kg + 水果 5kg + 草药 2kg” 的城市补给目标,同步构建 厨余堆肥 - 庭院种植 - 废弃再生的微型生态循环。

1.2 总体目标

方案分三个阶段推进,各阶段时间周期与核心目标如下:

筹备建设阶段(第 1 年,1-6 个月):完成城市 10000 户需求调研与庭院类型匹配,匹配准确率≥95%;完成 10 万亩地种苗筛选驯化、有机肥分流,资源到位率 100%;完成 2 米庭院物资设计与生产,物资交付率 100%;开展城市居民基础培训,培训覆盖率≥90%

落地运营阶段(第 1 7 - 2 12 月)10000 2 米庭院全部投产,单院年产能达标率≥90%(蔬菜 20kg + 水果 5kg + 草药 2kg);微型生态循环成型,城市居民厨余回收率≥80%,庭院有机肥自给率 100%,废弃种植物资再生率≥90%;数智工具使用率≥85%,城市居民操作满意度≥85%

优化推广阶段(第 3 1-12 个月):形成 “2 米庭院经济标准化体系(含物资清单、种植指南、数智运维规范);产能进一步提升,单院年补城市居民需求比例从 15%(蔬菜)、8%(水果)、30%(草药)提升至 20%12%40%;打造 微型庭院” IP,向同类城市社区推广案例≥50 个。

二、实施阶段与核心任务

阶段 1:筹备规划期(1-6 个月)—— 需求适配,资源统筹

核心任务 1:城市居民需求调研与庭院类型匹配

由文化城社区运营中心牵头,联合城市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1-2 月完成城市 10000 户入户调研,重点收集三大维度需求:一是种植偏好(如年轻家庭偏好速生叶菜、老年家庭偏好药草 / 果树)、二是空间条件(阳台 / 窗台面积、光照时长,区分 向阳阳台”“北向窗台等场景)、三是管理能力(每日可投入时间、种植经验,区分 零经验”“有基础),形成《城市居民 2 米庭院需求画像表》。

3-4 月基于需求画像推进 一户一院一类型匹配:向阳阳台(光照≥6 小时 / 天)优先匹配 菜院 + 果园组合(1.2㎡菜院 + 0.8㎡果园);北向窗台(光照 3-6 小时 / 天)匹配 花园 + 药园组合(1㎡花园 + 1㎡药园);特殊需求家庭(如老年养生家庭)额外增加 百草园模块(0.5㎡,替换部分花园面积),匹配结果公示 7 天,异议调整率≤5%

5 月组织城市居民签订《2 米庭院使用协议》,明确物资领取、种植规范、循环责任(如厨余收集、废弃物资回收)、产出归属(全部归城市居民所有),同步建立 “10 1 的城市居民互助小组,推选组长负责后续沟通协调。

核心任务 210 万亩地资源统筹与物资设计

10 万亩地生态资源中心牵头,联合种苗培育基地、有机肥生产站、数智设备厂商开展工作。1-3 月完成资源盘点与筛选:种苗方面,从 10 万亩地蔬菜、果树、药草基地筛选 矮化、速生、抗逆品种,如矮化小番茄(株高≤30cm)、迷你蓝莓(株高≤40cm)、速生薄荷(20 天可采收),共筛选驯化种苗 120 万株(含菜苗 60 万株、果苗 20 万株、药草苗 40 万株),占基地年产能 5%,确保适配 2 米空间;有机肥方面,从 3 万人粪污处理系统(年产有机肥 3000 吨)分流 50 吨,混合 10 万亩地秸秆碎料,加工为 “2L / 的预配营养土(含有机肥 30%+ 基质 70%),无需城市居民二次配肥;数智设备方面,定制 贴片式土壤传感器(厚度 2mm,贴盆壁监测湿度)、迷你智能浇水器(容量 1L,定时浇水 + 缺水报警),简化操作步骤(仅 开机 - 联网 - 设定周期” 3 步)。

4-5 月完成庭院物资一体化设计:推出 “2 米庭院物资包,按庭院类型分四种组合 —— 菜院包(含悬挂种植袋 3 个、自动吸水盆栽 2 个、菜苗 6 株、预配营养土 4 袋)、果园包(含折叠爬架 1 个、果苗 2 株、果实保护网 1 张、预配营养土 3 袋)、药园包(含药用种植盆 2 个、药草苗 4 株、采收刀 1 把、预配营养土 2 袋)、百草园包(含微型花盆 3 个、乡土草药苗 3 株、识别牌 3 块、预配营养土 2 袋),每个物资包均含 1 套共享工具(小铲子、浇水壶)、1 份图文种植指南(标注 播种 - 浇水 - 采收关键节点)。

6 月完成物资生产与仓储,在城市社区设置 5 个物资分发点(每 2000 1 个),同步完成数智设备与 城乡共享中台的简化版模块对接(仅保留 湿度监测、浇水提醒功能,删除复杂数据分析,适配城市居民操作)。

核心任务 3:种植技术标准化与培训体系搭建

由文化城农业技术团队牵头,联合 10 万亩地种植专家开展工作。3-5 月编制《2 米庭院种植技术手册》,按 作物类型 + 季节分类,如 春季小番茄种植步骤”“夏季薄荷采收技巧”“冬季耐寒蔬菜养护,手册图文占比≥80%,关键步骤配短视频二维码(扫码可看);针对 零经验居民,额外编制《常见问题速查手册》(含 黄叶怎么办”“不结果原因20 类问题)。

6 月开展城市居民基础培训,采用 线上 + 线下结合模式:线上通过社群 APP 推送种植视频(每段 3-5 分钟),开设 技术问答专区(专家 24 小时答疑);线下在 5 个物资分发点开展实操培训(每场 50 人,共 200 场),由 10 万亩地种植专家现场演示 种苗定植、浇水器安装、传感器联网,培训后组织简单考核(如 正确安装浇水器),考核通过率≥85%,未通过者安排 1 1 辅导。

阶段 2:落地运营阶段(第 1 7 - 2 12 月)—— 物资部署,运维保障

核心任务 12 米庭院物资部署与定植

由文化城物资配送团队牵头,联合城市社区物业开展工作。7 月按 先试点后批量推进:首批选取 1000 户开展试点部署,配送团队上门协助 空间规划、物资安装(如悬挂种植袋安装在阳台护栏、折叠爬架固定在窗台),指导种苗定植(如菜苗深度 3cm、果苗嫁接口高出盆土 2cm),确保定植成活率≥95%;试点完成后,8-9 月批量配送剩余 9000 户,采用 居民自提 + 志愿者协助模式,自提居民可凭《物资领取单》到分发点领取,行动不便居民由志愿者上门配送,9 月底前 10000 2 米庭院全部完成定植。

定植后 1 个月(10 月)开展首轮巡查,由农业技术团队(10 人,每 1000 1 人)上门检查种苗生长情况,针对 黄叶、枯萎等问题现场指导整改,确保存活株数初始定植数的 90%,整改率 100%

核心任务 2:日常运维与数智化管理

由文化城庭院运营团队牵头,联合城市居民互助小组开展工作。建立 低维护 + 数智辅助运维模式:日常管理方面,针对城市居民 时间少特点,推广 “15 天免管方案 —— 预配营养土保肥 60 天,自动浇水器定时浇水(默认每 3 1 次,每次 100mL),生物防虫贴(每院 2 片)防虫害,居民仅需每周周末查看 1 次生长状态;数智辅助方面,简化版 城乡共享中台通过 APP 推送提醒(如 土壤缺水浇水提醒”“种苗成熟期采收提醒),异常数据(如传感器检测到土壤湿度持续<20%10 分钟内推送至居民与互助小组组长,组长协助排查问题(如浇水器故障)。

分季节优化运维策略:冬季(12-2 月),为北向窗台庭院配送 保温膜(每院 1㎡),推荐补种耐寒作物(如菠菜、耐寒草莓),提醒居民将盆栽移至室内避寒;夏季(6-8 月),配送 遮阳网(每院 1㎡),增加浇水频率(APP 自动调整为每 2 1 次),投放 驱蚊草盆栽(每院 1 盆,兼做景观与防虫);春秋季(3-5 月、9-11 月),推送 采收指南(如小番茄成熟度判断、薄荷采收留茬高度),指导居民分批采收(延长产出周期)。

产出管理方面,鼓励居民通过 APP 记录采收量(如 “7 10 日采收小番茄 1kg”),运营团队每季度生成《2 米庭院产出报告》,反馈 平均产能、高频问题,为后续品种优化提供依据;针对产出过剩情况,组织 庭院产出共享日(每季度 1 次),居民可捐赠过剩蔬菜 / 草药至社区养老中心,捐赠量纳入 生态积分(可兑换有机肥、新种苗)。

核心任务 3:微型生态循环构建

由文化城生态循环中心牵头,联合城市社区回收团队开展工作。构建 厨余 - 堆肥 - 种植 - 废弃再生闭环:厨余处理方面,为每户配送 “1L 微型堆肥盒(带滤臭层,适配城市阳台),指导居民将蔬菜残叶、果皮等厨余投入堆肥盒,1 个月腐熟后作为有机肥回施庭院,每季度回收未腐熟厨余(由专业团队集中处理),确保厨余回收率≥80%;废弃物资回收方面,在城市社区设置 庭院物资回收点(每 500 1 个),回收废弃种植袋(可降解材质,转运至 10 万亩地再生为育苗盘)、旧花盆(分类清洗后消毒复用)、过期农药(统一无害化处理),回收率≥90%;再生反馈方面,将 10 万亩地再生的育苗盘(每季度 5000 个)优先分配给 生态积分高的居民,用于次年种苗培育,形成 使用 - 回收 - 再生 - 再使用循环。

核心任务 4:问题响应与技能提升

建立 三级响应问题解决机制:一级响应(居民互助),居民遇到问题先在互助小组内沟通(如 浇水器不工作),小组内解决率≥70%;二级响应(技术支持),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农业技术团队通过电话 / 视频远程指导(响应≤24 小时),远程解决率≥80%;三级响应(上门服务),远程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传感器故障),技术团队上门处理(响应≤48 小时),上门解决率 100%

每月开展 技能提升活动:线上开设 庭院小课堂(如 草药泡茶方法”“水果盆栽修剪技巧),线下组织 邻里种植交流会(每季度 1 次),邀请 高产庭院居民分享经验(如 如何让小番茄多结果),同步更新《种植技术手册》(每年 1 次),纳入居民实践经验。

阶段 3:优化推广阶段(第 3 1-12 个月)—— 标准输出,模式复制

核心任务 1:标准化体系构建

由文化城规划设计中心牵头,联合运营团队、农业技术团队开展工作。1-3 月总结前 2 年经验,编制《2 米庭院经济标准化手册》,涵盖 物资标准(种苗选型、容器规格、数智设备参数)、种植标准(不同季节作物搭配、水肥管理参数)、运营标准(问题响应流程、循环管理规范)、数智标准APP 功能模块、数据接口规范),手册通过行业专家评审,确保可复制性。

4-6 月制定 “2 米庭院分级评价体系,从 产能达标率、循环参与率、数智使用率三个维度打分(满分 100 分),将庭院分为 优秀(≥90 分)、良好(80-89 分)、合格(70-79 分)、待改进(<70 分)四级,每季度评价 1 次,优秀庭院授予 星级庭院称号,案例纳入推广素材。

核心任务 2:产能与体验优化

基于前 2 年数据优化品种与物资:淘汰 低产、难管理品种(如挂果少的矮化梨),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