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社会特征二

  • 2025-09-09 22:40:38 38

五、中国老龄人口高龄化显著

在人口老龄化发展加快的同时,中国老龄群体发展也在呈现高龄化趋势。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近10年时间里,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人,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4.56%,远远高于中国老年人口和总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另据相关数据显示,21世纪上半叶,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增速为2.29%,而高龄老人的平均增速为5.1%。预计到2020年我国高龄老人口数量将达到3067万人,至2040年将达到5600万人,至2050年将达到9448万人,到那时高龄老人数量将占我国老龄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21.78%,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1/4。届时,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位中国高龄老人,可见我国老龄人口的高龄化特征十分显著。

六、老龄化区域差异明显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一半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农村。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在工业化的同时没有进行相应的城镇化,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而随着近10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根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人,是城市的1.69倍;老龄化水平18.3%,是城市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4%,是城市的2.8倍。

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大型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由于人口密集,人口老龄化程度也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较严重,而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如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

区域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预示着未来人口流动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明显,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跨区流动将减小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过快,也有可能出现不发达地区由于缺少青壮年人口而导致老龄化程度加剧。

七、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现代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过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一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造成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由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人的寿命延长,出生死亡率、自然死亡率大幅下降。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基本发生在经济发达时期,其经济承受能力强,而且及时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即使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而对于中国来说,尽管经过35的改革开放,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人均GDP、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峰值时,人均收入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建设,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在今后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