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地数智生态养生文化城(2863 计划)“10 万亩地生态重塑 + 3 万人自给自足 + 10000 个庭院经济” 协同目标,方案以 “生态嵌入、自给补充、数智共管” 为核心,衔接 10 万亩地生态资源与 3 万人生活需求,围绕 “菜院、果园、花园、药园、百草园、观赏性小动物园” 六大庭院模块,分三阶段推进 “规划 - 建设 - 运营” 全流程,确保庭院经济既融入生态重塑大格局,又成为自给自足的重要补充,以下为具体实施方案。
依托 10 万亩地生态重塑资源(乡土种苗、循环有机肥、数智监测技术),深度衔接文化城 3 万人自给自足体系,在 10 万亩地生态修复分区内(优先选择靠近居民居住区、耕地的平缓区域),新建 10000 个标准化庭院(单院平均 200㎡,总占地 200 万㎡=3000 亩,占 10 万亩地 3%),构建 “菜院产菜、果园产果、药园 / 百草园供康养、花园提景观、观赏性小动物园补蛋肉 + 促循环” 的多功能体系。
庭院经济核心价值聚焦三点:一是生态补充,通过乡土植物种植提升 10 万亩地碎片化绿色空间覆盖率(从 75% 提升至 78%),动物粪便堆肥减少化肥使用;二是自给增益,单庭院年供蔬菜 150kg + 水果 50kg + 草药 10kg + 蛋品 20kg,10000 个庭院年补 3 万人蔬菜需求 25%、水果 33%、草药 50%、蛋品 15%;三是数智协同,每个庭院接入社区生态中台,实现 “种植 - 养殖 - 循环” 数据联动,适配 10 万亩地整体生态监测。
方案分三阶段推进,各阶段时间周期与关键目标如下:
筹备建设阶段(第 1 年,1-6 个月):完成 10000 个庭院选址与功能规划(规划契合度≥95%);完成 10 万亩地种苗筛选、有机肥调配(资源到位率 100%);完成庭院基建图纸设计与居民共管小组组建(小组组建率 100%),开展首轮居民种植养殖培训(培训覆盖率≥90%)。
落地运营阶段(第 1 年 7 月 - 第 2 年 12 月):10000 个庭院全部建成投产,单庭院年产能达标率≥90%(菜院 150kg + 果园 50kg + 药草 10kg + 蛋品 20kg);庭院生态循环闭环成型(动物粪便堆肥利用率≥90%,庭院秸秆回收至 10 万亩地有机肥站比例≥85%);数智设备使用率≥85%,居民对庭院经济参与满意度≥88%。
优化提升阶段(第 3 年 1-12 个月):形成 “10000 个庭院经济运营标准体系”(含生态种植、动物养殖、数智运维规范);庭院产出对 3 万人自给自足的补充比例提升至 30%(蔬菜)、40%(水果)、60%(草药);庭院生态贡献纳入 10 万亩地生态考核(如土壤有机质提升 0.2 个百分点),打造 “生态 - 生产 - 生活” 三生融合示范案例。
由 10 万亩地生态规划中心牵头,联合社区运营中心、农业技术团队开展工作。1-2 月完成庭院选址,基于 10 万亩地生态重塑分区(耕地修复区、水系治理区、乡土植被恢复区),优先选择 “耕地旁 + 近民居” 区域(如居民居住区周边 1 公里内、靠近 10 万亩地耕地的平缓地块),避开生态敏感区(如河岸边坡、古树保护区),确保选址既便于居民管理,又能衔接耕地灌溉、有机肥配送等资源,选址完成后公示 7 天,异议调整率≤5%。
3-4 月开展 “一院一策” 功能规划:单庭院按 200㎡划分六大模块,菜院(80㎡,占 40%,靠近庭院入口,便于日常采摘)、果园(60㎡,占 30%,选择向阳区域,种植矮化果树)、花园(20㎡,占 10%,分布庭院边角,搭配蜜源花卉)、药园(20㎡,占 10%,靠近住宅窗户,方便取用)、百草园(10㎡,占 5%,种植乡土草药,靠近百草园集中展示区)、观赏性小动物园(10㎡,占 5%,含鸡笼、小型鱼塘,靠近庭院排水口);针对不同区域庭院微调,如靠近水系的庭院扩大鱼塘至 15㎡,靠近山地的庭院增加百草园至 15㎡,形成《10000 个庭院功能规划图》。
5-6 月完成庭院权属与参与分配确认:以 “10 户居民共管 1 个庭院” 为基础单元(3 万人共组建 1000 个共管小组),通过居民自愿报名 + 社区统筹分配,明确每组职责(如 2 户负责菜院、3 户负责果园、2 户负责小动物园、3 户负责药园 / 百草园),签订《庭院共管协议》,明确产出分配(按参与度积分分配,积分 = 日常管理时长 + 产出贡献,季度结算)。
由 10 万亩地生态资源中心牵头,联合种苗基地、有机肥生产站、数智设备厂商开展工作。1-3 月完成资源筛选与储备:种苗方面,从 10 万亩地蔬菜、果树、药草基地筛选 “适应当地气候、易管理、高产出” 品种,菜院选速生叶菜(上海青、油麦菜)、瓜果(本地黄瓜、豆角),果园选矮化苹果(红富士)、梨(酥梨)、葡萄(巨峰),药园选薄荷、金银花、艾草,百草园选紫花地丁、马齿苋,共储备种苗 180 万株(菜苗 90 万株、果苗 30 万株、药草苗 60 万株),占基地年产能 10%,确保适配庭院小空间;有机肥方面,从 3 万人粪污处理系统(年产有机肥 3000 吨)分流 300 吨,混合 10 万亩地秸秆碎料(年收集 2000 吨),加工为 “50kg / 袋” 的庭院专用有机肥,无需二次发酵即可使用;数智设备方面,定制庭院级智能设备,包括土壤湿度传感器(探测深度 20cm,无线传输数据)、智能灌溉阀(手机 APP 控制,定时浇水)、动物智能喂食器(定时投喂,余量预警),简化操作步骤(仅 “联网 - 设定参数” 2 步)。
4-5 月完成庭院物资一体化设计:推出 “庭院物资包”,按功能模块分六类 —— 菜院包(含种植架 3 组、滴灌带 50m、菜苗 90 株 / 院、有机肥 5 袋 / 院)、果园包(含折叠爬架 5 个、果实保护网 20㎡/ 院、果苗 5 株 / 院、有机肥 3 袋 / 院)、花园包(含陶土花盆 10 个、花苗 20 株 / 院、园艺基质 5 袋 / 院)、药园包(含药用种植盆 10 个、药草苗 20 株 / 院、采收工具 1 套 / 院)、百草园包(含微型花盆 5 个、乡土草药苗 10 株 / 院、识别牌 10 块 / 院)、小动物园包(含竹制鸡笼 2 个、鱼塘围栏 10m、观赏鸡种苗 10 只 / 院、鲫鱼苗 20 尾 / 院、家兔种苗 5 只 / 院、智能喂食器 2 个 / 院),每个物资包均含 1 套基础工具(锄头、铲子、修剪剪)、1 份图文种植 / 养殖指南(标注关键节点,如 “蔬菜定植深度 3cm”“鸡苗防疫时间”)。
6 月完成物资生产与仓储,在 10 万亩地内设置 10 个物资分发点(每 1000 个庭院 1 个),同步完成数智设备与 “社区生态中台” 对接,实现设备数据(土壤湿度、喂食记录)实时上传,异常时自动推送预警(如 “土壤缺水→推送至共管小组”)。
由文化城农业技术团队牵头,联合 10 万亩地种植专家、兽医开展工作。3-5 月编制培训材料:编制《庭院种植技术手册》(按 “作物类型 + 季节” 分类,如 “春季蔬菜种植步骤”“冬季果树修剪技巧”)、《观赏性小动物养殖手册》(含鸡、兔、鱼的饲养方法、防疫流程),手册图文占比≥80%,关键步骤配短视频二维码(扫码可观看实操演示);针对 “零经验” 居民,额外编制《常见问题速查手册》(含 “蔬菜黄叶原因”“鸡苗腹泻处理” 等 30 类问题及解决方案)。
6 月开展居民全员培训,采用 “线上 + 线下” 结合模式:线上通过社区 APP 推送培训视频(每段 5-8 分钟),开设 “技术问答专区”(专家 24 小时答疑,响应≤2 小时);线下在 10 个物资分发点开展实操培训(每场 100 人,共 100 场),专家现场演示 “种苗定植、灌溉设备安装、鸡苗喂养”,培训后组织实操考核(如 “正确安装滴灌带”“给鸡苗喂食”),考核通过率≥90%,未通过者安排 1 对 1 辅导(由技术团队或有经验居民负责)。
由工程建设团队牵头,联合社区物业、居民共管小组开展工作。7-8 月完成庭院基建:按规划图开展土地平整(每院 200㎡,坡度≤5°,避免积水)、分区围栏(竹制围栏,高度 1.2m,划分六大功能区,防动物窜逃)、灌溉系统铺设(主管道接 10 万亩地灌溉管网,分支管接入各庭院智能灌溉阀)、小动物园设施建设(鸡笼固定在通风处,鱼塘开挖深度 1.2m,铺设防渗膜,连接庭院排水系统),基建完成后由居民共管小组验收,验收通过率≥95%,未达标处 1 周内整改。
9-10 月开展物资配送与定植:按 “先种苗后设备” 顺序,9 月配送菜院、花园、药园、百草园种苗,春季品种(如上海青、矮牵牛)优先定植,确保秋季收获;10 月配送果园种苗、小动物园种苗,果树定植后搭建爬架,鸡苗、兔苗、鱼苗投放前进行检疫(兽医现场检查,无病虫害方可投放);11 月配送数智设备,由技术团队上门协助安装调试,确保每院传感器、灌溉阀、喂食器均正常联网,数据能实时上传至社区生态中台;物资配送采用 “居民自提 + 团队协助” 模式,行动不便居民由共管小组代提,技术团队全程指导安装。
12 月开展首轮庭院巡查:由农业技术团队(30 人,每 300 个庭院 1 人)上门检查种苗存活、设备运行情况,针对 “种苗枯萎、设备故障” 等问题现场解决,确保种苗存活率≥90%,设备正常运行率≥98%。
由数智运营中心牵头,联合技术团队、居民共管小组开展工作。9-10 月搭建 “庭院数智管理中台”:开发简化版 APP 模块,含 “数据监测”(查看土壤湿度、喂食余量)、“任务管理”(发布日常管理任务,如 “每周浇水 3 次”)、“问题反馈”(提交种植 / 养殖难题,技术团队接单)、“积分管理”(记录管理时长、产出贡献,生成积分)四大功能,居民通过手机号注册登录,绑定所属庭院,APP 操作步骤≤3 步,适配全年龄段使用。
11-12 月开展数智设备实操培训:针对居民开展 “1 对 10” 小班培训,重点讲解 APP 使用(如 “设定灌溉时间”“查看喂食记录”)、设备故障排查(如 “传感器无数据→检查联网”),培训后组织模拟操作,确保居民能独立完成设备基础操作(操作正确率≥90%);对老年居民,安排年轻居民 “结对帮扶”,手把手教学,确保无一人掉队。
由居民共管小组牵头,联合农业技术团队、兽医团队开展工作。建立 “日常管理 + 技术支持” 共管模式:日常管理方面,共管小组按《共管协议》分工,菜院负责人每日巡查(浇水、除草),果园负责人每周修剪(疏花疏果),小动物园负责人每日喂食、清理粪便,药园 / 百草园负责人每两周采收(留茬高度确保再生),花园负责人每月补种(花期过后更换品种),所有管理行为通过 APP 打卡记录,作为积分依据;技术支持方面,农业技术团队提供 “24 小时响应” 服务,电话 / 视频远程指导(响应≤4 小时),复杂问题(如果树病虫害)上门处理(响应≤24 小时),兽医每月上门为小动物检疫 1 次(接种疫苗、检查健康状况)。
产能管理方面,建立 “采收 - 记录 - 分配” 流程:采收时由共管小组共同记录产量(如 “菜院采收黄瓜 5kg”“小动物园收蛋 2kg”),通过 APP 上传至中台,系统自动按积分比例计算每户分配量;分配方式分两种,一是实物分配(居民现场领取,需携带容器),二是代存兑换(多余产出存入社区冷链冷库,可兑换其他物资如米面、日用品);每季度开展 “产能评比”,评选 “高产庭院”(产能前 10%),奖励新种苗、有机肥,激励居民提升产出。
季节管理优化:冬季(12-2 月),为菜院、药园覆盖保温膜(每院 50㎡),推荐补种耐寒作物(菠菜、耐寒草莓),小动物园搭建简易保温棚(鸡笼、兔笼外覆盖保温布);夏季(6-8 月),为果园、花园搭建遮阳网(每院 30㎡),增加灌溉频率(APP 自动调整为每 2 天 1 次),鱼塘增加增氧机(每天开启 2 小时),小动物园做好防暑(放置水盆、通风降温);春秋季(3-5 月、9-11 月),推送 “采收与补种指南”,指导居民分批采收(延长产出周期)、及时补种(确保季季有产出)。
由生态循环中心牵头,联合居民共管小组、10 万亩地再生系统开展工作。构建 “庭院 - 10 万亩地” 双向循环:一是庭院内部循环,小动物园粪便(鸡粪、兔粪,年产生 1500 吨)收集后投入庭院堆肥箱(每院 1 个,300L 容量),1 个月腐熟为有机肥,回施菜院、果园、药园,减少外购化肥使用量 60%;庭院秸秆、残枝(年产生 2000 吨)收集后,由社区统一转运至 10 万亩地有机肥生产站,加工为通用有机肥,反哺 10 万亩地耕地;二是 10 万亩地资源反哺,10 万亩地灌溉管网为庭院提供水源(优先使用处理后的再生水,占比 50%),生态修复区的乡土种苗(如野生薄荷)定期补充至庭院百草园,丰富庭院生物多样性。
废弃物资回收方面,在 10 万亩地内设置 “庭院废弃物资回收点”(每 500 个庭院 1 个),回收废弃种苗、旧种植袋、破损花盆、过期农药,分类处理:可降解物资(如种植袋)转运至 10 万亩地再生系统,加工为育苗盘(每季度生产 5 万个,优先分配给高产庭院);不可降解物资(如破损设备)由专业机构回收处理,回收率≥90%;每季度开展 “循环先锋” 评选,奖励积极参与回收的共管小组(如有机肥、新工具)。
建立 “三级响应”